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去年是我的幸运年,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破荒》荣获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937年,我出生于天柱县蓝田镇碧雅村一个贫穷的侗族农民家庭,1998年退休之前是贵阳学院教授。我热爱写作,19岁时开始在《贵州文艺》发表作品。在写作上,曾得到贵州省文联、省作协、文艺界老前辈蹇先艾先生等老师,以及《山花》杂志几位老师的帮助。这些年来,出版了《王阳明》《太阳底下》《庄周》等长  相似文献   
2.
如果人类需要一种特别的精神支撑,大概要算文化了,文学作品则是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人生是快乐的,却也是疲惫的。快乐需要分享,疲惫的心灵需要抚慰。心灵抚慰可说是文学消费最主要目的之一。这种抚慰必须是真诚的,蕴含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包含在心灵的对话里。而不是构筑坚硬外壳,无法让读者触及,或者充满着伪善,让人生厌。  相似文献   
3.
论侗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饮食文化的研究,是研究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以至整个把握民族方方面面的窗口。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侗族的过去、现在、以及预示其未来,对侗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就成为极为重要的渠道。在无论怎样的社会里,没有任何东西比饮食和人类的关系更密切,更攸戚相关了。因为即使赤身裸体,一无所有,仍然要吃、要喝,起码要维持生命。同时,  相似文献   
4.
一、贵州作家群形成时期蹇先艾先生于1937年回到贵阳,他和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老作家邢立斌一起,一面培养新生力量,一面继续创作。20世纪50年代初即发表作品的有石果、微山、傅泽、涂尘野、文蒙(文志强)、胡学文、苏晓星(李德祥),韦涵(胡维汉)、伍略(龙明伍)、李启超,稍后一些有滕树嵩、刘荣敏、谭良洲、向剑辉、周  相似文献   
5.
青山绿水,月夜,情歌,斗牛,油茶,鼓楼,花桥,是迷人侗乡的同义语,是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诗与画,是百读不厌的巨著,是滋养子孙千秋万代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更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侗族文学始于何时,难以查考。但要论作家文学,老作家谭良洲无疑是侗族第一代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 据考证,侗族系上古东夷集团中后来的分支“干越”人的后裔。现在在湘、黔、桂边境侗族聚居系活动在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干越人西迁的结果(包括鄂西南侗族)。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从其先民迁徙开始,至今已4000余年。即使从有充分史料记载的秦代算起,也有2200余年的漫长历史。至于在这三省交界处联成一片,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独特的风俗习俗,并因此而形成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至迟也是在唐宋时期,距今也  相似文献   
7.
<正>《向世界敞开大门》是贵州作家陆景川的散文随笔集。书中展现了贵州广阔的天地和这片天地里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饶有趣味的民风民俗。读罢此书,能清晰地听到贵州走向世界的有力脚步声,感受到苗侗各族同胞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积极姿态。读这本书,我感觉到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贵州大山雄奇,河流、飞瀑多姿多彩;鼓楼、风雨桥别具一格。无边的杉山,神奇的二十里重安长峡,底蕴厚重的摆古、恢弘气派的芦笙舞,集子里的这些描写,在我眼前构成宏大、高远、瑰丽多姿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始而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8.
正在古代众多智慧巨星之中,庄周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尽管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是保持纯洁本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而且,他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但就是这一位古代文化先贤,被曲解、阉割甚至诋毁了两千多年。由于形成了一种潮流,一提到庄子,就会和消极避世、尖酸刻薄联系起来,甚至扣上种种莫须有罪名。一、"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治"是庄周"道论"中关于治国的根本思想。面对礼崩乐坏的  相似文献   
9.
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补益是多方面的。但要把几种反映现实的手段和形式揉在一起,融为一体,一路读下去,能给人多种受益,而且互为前提,互相补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却又是极少见的。《采访与感悟》却是这一类书中突出的一本,是一种大胆的尝试。1991年,饶宏宇从业媒体,成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一名记者。  相似文献   
10.
侗族意识     
十年改革开放,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侗族,已历史地卷入世界潮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生产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人类社会迅速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量的剧增和传播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基本格局。140多年前,马克思、思格斯对这种世界发展趋势就作过精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