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贺来 《长白学刊》2006,(1):45-50
只有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才能抵达实践概念真实的理论精神,避免对实践概念真实内涵的种种遮蔽。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人、人的价值实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等五个基本方面阐发实践作为人本源性生存方式的意蕴,能揭示实践活动与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2.
论辩证法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长白学刊》2000,42(1):22-27
众所周知,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对辩征法的理解先后经历了“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和“实践论的辩证法”三种“范式”,三者立足于各自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与“人”的理解原则的根本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来 《长白学刊》2002,1(5):33-39
对人的研究,关键不在干使用“人”的观念打出“人学”的旗号,而在于切实领会马克思所确立的把握人的理解原则方法。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最为重大的理论贡献在于超越了传统哲学把人理解为一个“现成存在”的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而确立了理解人的“生存性”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从而为通向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开辟了道路。从“现成性”到“生存性”,并进一步把这种“生存性”领会为人的“自由性”,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最具革命性和启示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实践观点看“两个文明”的内在统一关系□贺来裴庆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党的十二大对此有过明确阐述,指出二者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不可偏废。但是,从现实来看,“一手软”、“一手硬...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究竟是什么——评《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来 《长白学刊》2001,(5):46-52
《本体论研究》一书对本体论的理论实质、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作了新的概括,通过对本体论的词源学、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考察,对有关本体论的理论正本清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抛弃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赋予“本体论”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内容,从而为本体论的现代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日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以自然为尊到以人为主宰的演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形态的转换和变革,即由"客观理性"转变为"主观理性",这既是个人解放的重大成果,也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二者的逻辑共性和弊端即是"实体思维"。解决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换视角,冲破"实体思维"的"总体性"和"同一性"规制,基于"关系理性"的视域,形成彼此尊重、相互承认、互为目的的新型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呈现其自身的合理性,展现其应然状态下的本真面貌,敞开其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提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哲学立场”的自我澄明是关系到哲学存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此问题上,“经验的立场”与“超验的立场”二各执一端,彼此对立。只有超越这二的知性对立,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辩证觉解,“哲学立场”这一问题才能找到自己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