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钱晨辰 《前沿》2001,(8):54-58
怎样把新闻写得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一直是新闻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可读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新闻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 (听众、观众 )的特性。国外新闻学者把可读性的含义概括为使读者“读得快”、“喜欢读”、“记得牢”。我国的新闻学者认为 ,新闻的可读性 (可听性、可视性 )是指新闻吸引人阅读的能力 ,或者是适于读者 (听众、观众 )阅读的程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一般可读性较强 ,但写作技巧的发挥也能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新闻的可读性 ,虽说是一个理论问题 ,但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要想作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报道。但这决不意味着任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都有新闻价值。那么,该怎样发现、判断一个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呢?这就牵涉到人们常常提到的新闻敏感了。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说法也很多。比较通常的观点是:新闻敏感是新  相似文献   
3.
1998年春节前夕,南通市民政局举行殡葬职工联谊会,向全市殡葬职工表示亲切慰问,我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联谊会。会上,市殡仪馆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曹金锁同志在讲话中将我称为馆里的“第42名职工”(该馆职工共有41人),馆里的殡葬工人们则亲热地把我喊作“自家人”。一个普通的的记者,为何受到殡葬职工如此的礼遇与欢迎?这一切皆缘于此前不久我在市殡仪馆体验生活,并写出了一篇不同寻常的体验式新闻《生死之间》。那是两个月前的事。本报副刊部为1998年报纸改版作准备,首次推出了一个新栏目“体验式新闻”,约请采访部门记者前往有关单位体验生活,据此写出可读性强的体验式新闻。一时间,不少记者纷纷请缨,  相似文献   
4.
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它们报道的都是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内容是真实的,报道也是及时的,但有的写得活泼多姿,生动有趣,能够吸引、打动读者;有的则恰恰相反,写得死气沉沉,令人生厌,读者弃置一旁。两者的宣传效果自然差别悬殊,高下立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办报“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消息写作要让读者喜闻乐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就不要写得死板、老套,而要写得生动,写得活泼。如何让消息“活”起来?方法多种多样,这里略举一二,谈一点粗浅心得。精彩的新闻镜头新闻镜头,亦称视觉新闻,即通过记者的眼睛或被报道者的眼睛去描写景象。这是西方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所谓新闻镜头,从根本上讲,就是写新闻事件现场中活动着的人,写人的动作、语言、行为、气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全国众多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对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扶危济困作了大量的全方位的报道,其中许多新闻作品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事后,不少记者深有体会地说,在采写这些感人报道的同时,自己也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