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陈多旺 《学理论》2014,(6):75-76
政策与法同为社会规则体系中的一员,均有规范作用。政策与法的规范作用虽有交叉,却并不相同。由于其价值取向各异,其各自内在的运作机制也不同。法治社会中虽崇尚法律的权威,却也离不开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政策不仅有其本身的功能,也可为法律自身的局限提供助力。在法治社会中要正确处理好政策与法之间的关系,注重政策制定的合理化,并将合理化的政策合法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2.
陈多旺 《学理论》2010,(7):51-52
法家思想推动秦国从落后走向兴盛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该思想之所以在战国的社会变革时期卓然于其他各家,并适应秦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推动秦国的发展,在于其以法的手段将自己主张的宁君主公利和民众私利于一处的功利思想所设定的合理的价值取向制度化。即,制度的价值合理性是法家思想推动秦国发展的内在机制,这给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留下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多旺 《学理论》2014,(20):96-98
农民权利系农民基于城乡二元制度所定位之农民身份而享有。农民的身份性也为今天给予农民权利以公法保护提供了客观基础。公法具有不可消解的内部张力,这是推动公法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法之所以能够为农民权利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保护的原动力。宪法的静态规制功能是赋予农民权利以平等保护的前提,行政法的动态调整功能是给予农民权利以倾斜性保护的条件;农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是宪法的价值追求,其享有和行使的程度是行政法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结合点,也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内在机制。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就要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具体说来就是在法制运行的诸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民依然是一种身份象征,究其原因在于文化根由和制度因素影响下的用身份定位农民以追求社会发展的国家策略所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身份形成的现实制度因素,基于这种户籍制度而形成的权利分配体制造成了农民权利的贫乏,同时也为农民权利的保护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发展经历前资本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随着现代福利国家的发展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又在经历一个由契约向身份回归的过程,这使得基于农民身份为其提供倾斜性保护具有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农民权利就是农民基于其农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与私法的消极维护相比,公法的功能在于积极的保护。宪法的静态规制功能是赋予农民权利以平等保护的前提,行政法的动态调整功能是给予农民权利以倾斜性保护的条件;农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是对宪法合理性的证成,其享有和行使的程度是行政法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