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近几年来,农科教结合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蓬勃兴起。这是农村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产物。它把经济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同时也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好形式。一、农科教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农科教属于三种不同的社会行为,各有特定的活动范围。在三者没有结合之前,它们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阐明,搞社会主义,就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说:“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1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过去,在“左”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 社会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心理能力是任何社会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主体建设在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中从来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并赋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权利的结果。然而农民主体状况的改变和发展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现在农村正面临推进第二步改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无疑对农民的主体思想、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要求,让农民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所充当的“主体”社会角色,树立起自主意识和自信心理,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有力保证。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说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即指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就是说,农村改革和发展只能依靠农民自己来完成。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决定的,我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十四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5.
农业问题不只在农业内陈邦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务农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