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政治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越界务(粤越段)的会谈和勘定,在光绪十一年四月廿七日(1885年6月9日)的《中法越南条约》第三款中即作了规定,双方于订约后的六个月内,各派官员,会同勘定边界。同年七月二十日(8月29日),清政府派周德润前往云南,邓承修前往广西,会同各地督抚办理勘界事宜。由于两广与越南接壤延袤二千余里,其中大部分又在广西,所以  相似文献   
2.
甲申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本文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和实地调查,对马江海战法国侵略者是否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张佩纶是否怯战先逃;中国方面的伤亡人数究竟是多少这三个问题,提出已见,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一、法方是否“突然袭击”? 过去,不少论者认为,马江海战失利的原因之一,是法方对中方的突然袭击。我们  相似文献   
3.
一、“元谋人” 1987年3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250万年前的2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消息。4月6日,《光明日报》又以《元谋地区古人类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为题,指出这些成果填补了从猿到人进化中的两个重要缺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的强烈关注和反响。但是,这次考古发掘的具体情况如何?生活在300—400万年前的古猿与250万年前的古人类以及170万年前  相似文献   
4.
本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援引大量史料,对近代中越宗藩关系这一特定历史现象做客观的历史考察,揭示其阶级本质,并对其历史作用做实事求是的评价,着重阐明宗藩关系与殖民关系的本质区别,驳斥越南某些史家的谬论,揭露越南当局出于地区霸权主义和反华的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赛典赤·赡思丁(1210—1279年),西域回回人。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他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代省长)。1279年卒于任上。在云南的六年时间里,他执行忽必烈的圣旨建立了云南行省,使之成为中央管辖的十一个行省之一;他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他减轻人民的负担,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治理滇池;他开办学校,传播文化,促进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赛典赤原是皇帝的侍卫,能提拔到主宰一个省的平章政事,在于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和为人称道的谨厚  相似文献   
6.
从明代到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四百多年里,是中越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走向高度发达阶段,并有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在和安南、占城等国的对外关系中,也较过去密切了。而这个时期的安南封建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反映在政治和对外关系中,更多地有赖于加强同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以达到“奉正朔,保境而威其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17世纪到19世纪,越南华侨曾有两次大的移居活动,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一次是在19世纪的60年代以后。这两次移居活动,对越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越两国历史关系的向前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1644年,清兵入关,到1664年才全部征服中国。在这20年中,清统治者为了建立统治秩序,镇压人民的反抗,不惜采用空前残暴的烧杀劫掠手段,“焚其庐舍”,“杀其人,令士卒各满所欲”。因此,从北至南,凡清军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人民被屠杀,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洗劫一空,田土荒芜,工商业受到严重的破坏。1645年,清政府又强制下令发,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的青年同志由于对近代历史不甚了解,因而出现了一些糊涂的认识,如说什么法国修筑滇越铁路“帮助”了中国,是件“好事” 等等;也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滇越铁路的修通,使云南得到了开发,促进了滇省经济的发展。对此,本文想用滇越铁路修筑前后的一些历史事实来澄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法战争的后期,清军陆路战场方面,曾经出现过两个差不多同时而又十分重要的战役,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之战和宣光、临洮之战。镇南关之役前人已有不少文章、专著详细论述,而宣光、临洮之战却很少为人涉猎,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试就宣光、临洮之战作个粗浅的介绍与分析,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