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本文从宏观上初步深讨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内容、前提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它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四化主要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制度文明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作为实践主体人的现代化,将赋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根本动力和蓬勃生机。人的素质的提高、完善及其现代化,必定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社会民主化进程逐步加快,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民意无盗”并非杜撰的“现代神话”,而是发生在老百姓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耳闻目睹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人透过繁华闹市的喧嚣,感受到了几分城市家园温馨安祥的氛围,更使人从中得到诸多的启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历来是社会治理和民众生活的理想憧憬和期盼。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生活的急剧变迁中,社会治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又要脚踏实地,夯实根基,弄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思路、具体任务和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宏观上初步探讨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内容、前提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它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四化主要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还包括制度文明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作为实践主体人的现代化,将赋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根本动力和蓬勃生机。人的素质的提高、完善及其现代化,必定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许多机关到了年底都搞评议,但其特点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国家统计局也搞“评头论足”,但他们的搞法有些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6.
《理论周刊》十一月六日登载张秉夫《民主形式与具体形》一文,认为目前“提出由人民群众直接议论和决定国家大事,面对面地实行选举、罢免和撤换”,不适合我国具体国情。我认为这一看法失之笼统和偏颇,其原因在于没有全面、辩证地认识民主形式和具体国情。先谈张文对民主形式认识的缺陷。第一,把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绝对化。民主形式的直接或间接,只具有相对意义。就直接民主而言,它在任何条件下,也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能以同等的身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一切内外重大事务都要由每个公民直接决定。采取这种“直接民主”形式的国家,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出现。而总体上实行间接民主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之中。计划单列市这一新的市政体制,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实现这一转变的新的尝试。它的产生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加以分析研究,以求探索一条能发挥计划单列市及其为代表的中心城市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一句“当家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引起了共鸣,也促使理论界一些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地的思考。所以,近年来关于“为民作主”的议论颇有一些,主张沿用者和主张废黜者均有。《社会主义研究》就此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参见1985年第5期周怀玉文和1986年第1期王仲田文)就属于以上两种对立的意见。笔者认为,“为民作主”沿袭至今,利害并蓄,既含某些可取之处,又有难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一些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着滥用“马克思主义”字样的倾向,例如:在各种学术研讨争鸣中动辄自称“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或把各自研究的某一具体学科冠之以“马克思主义××学”的称谓,这种作法是不妥当的。在交流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中,如果随意使用这样的称谓,其很显然的寓意之一就是已经把对方置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