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戈士国 《探索》2005,46(2):173-174
对“人”与“本”的把握构成理解“以人为本”的基础。“社会的人”和“总体的人”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主张和心理预期。在“以人为本”的命题中,“本”的范畴体现了以人为根基为归宿的真理态度、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文本考察,构成把握其意识形态概念源初语境的直接方法。意识形态概念透视场景及其内涵的不断变换,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跃迁。交互作用构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建构的主要方式,通过旧词新用和异质视域的接合,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丰富的规定性,从而建构了极具张力的意识形态概念和颇具理论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分析架构。  相似文献   
3.
冷寂走向炽热的契机--哲学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的发展需要哲学的导引,民族和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哲学的参与.然而目前的哲学教学存在很多误区,并影响哲学上述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在反思哲学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认为必须进行哲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哲学教材的创新和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哲学课堂由冷寂走向炽热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科学遭受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反应 ,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科学的历史还原来考察科学获得恰当运行的历史环境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摆脱困境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排除“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干扰,同时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现代走向和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方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