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吃这碗饭,就要干好工作,就应尽职尽责,干工作就要诚实守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环境更靓丽,让市容更优美!蓝继志坚守这种信念和承诺,几十年如一日,为环卫事业默默奉献。  相似文献   
2.
刑事证据收集规则是刑事证据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却很不完善.立法方面的缺陷主要有:实体性规则和实施性规则均不完善,立法粗疏,缺乏可操作性;公、检、法在司法解释中的程序性规定违背了程序法定原则.理论研究方面的缺陷表现为:对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混淆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是法学的基本范畴和重要论题。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法律文化的研究方式、法律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同时,法律文化研究的方法体系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以适应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乃至法制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2012年新修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将民事检察监督从审判阶段扩展至整个民事诉讼,中国特色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臻于完善。然而,过于膨胀的检察监督权是否会侵蚀民事强制执行权的行使,是否会过度干预当事人私权领域?对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节制主义的提出便具有了迫切的现实性。与此同时,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与作为纠正违法执行与不当执行的民事执行救济,在保障当事人私权方面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两者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亦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模式应由干预型向程序保障型、公益代表型转变;另一方面,应严格遵循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与民事执行救济的序位关系,对当事人私权保障应以民事执行救济优先,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蒋玮 《法制与社会》2010,(35):72-73
在当今世界经济动荡时期,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有着重要的价值。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司法体系,使合同法原则与国际合同规范更加接近,而这个原则的确立,实际上也是司法机关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对策。本文简要介绍了情势变更原则在合同法中的运用,并指出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对于我国司法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08年,中国当时最大的军舰“海圻”号前往南洋群岛慰问华侨。这是中国以政府名义联络、宣抚海处侨胞之始。“海圻”号所到之处,新加坡、泗水、爪哇等地的华侨深感这是祖国对他们的关怀,极为兴奋。率“海圻”号访问南洋者,是时任广东水师提督(司令)的萨镇冰。萨镇冰是中国近代以来海军史上重要人物,有“四朝元老”之谓,他的一生,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地位显赫。1908年访问东南亚之举,使他得到了海外华侨的敬  相似文献   
7.
8.
甘肃政法学院自2002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以来,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该制度实行时间较短,在运行当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将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选课指导、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代表人诉讼在司法实践中遭遇了诸多难题。而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博弈论因其分析的行为假设与法律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能会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认为集体行动如要成功,须具备集团足够小、出现“非对称”的大集团和对集团中的个体进行选择性激励三个可能条件,而这三个条件对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无讼"观念是和谐理念在司法上的体现。在司法上追求"无讼",真正的目的在于实现和谐。为了实现"使民不争"、"无讼"的理想,古人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道德教化体系,对诉来的民事讼争,建立纠纷调解机制。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的"无讼"观念对中国现代司法理念的变革与更新的启示如下:1、应重视道德教育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杜绝"法律万能主义";2、在"情理"与"法理"发生冲突时,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3、树立预防性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