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文言""白话"与"雅""俗"这两对概念,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重新审视新文学发生的历史,我们发现,作为白话文最早倡导者的胡适,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以"文""白"之争拉开了新文学发生的序幕。新文学运动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陈独秀则从"白话"之"俗"性气质中,发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俗"转化为现代性诉求的可能。通过将"文""白"之争转为"雅""俗"之变,新文学在获得作为工具的白话之后,又增添了以现代性追求为中心的新精神内涵,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