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随着世界人权保障运动的兴起,被害人保护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刑事法学领域,科学界定被害人的内涵,构建被害人概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探讨其在犯罪学、刑法学和犯罪被害人学中特定内涵的基础上,重构刑事诉讼领域的被害人范畴。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明确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实体性规则是对非法证据的实质性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对非法言词证据的绝对排除、对非法实物证据的相对排除和法官对"毒树之果"证据能力的自由裁量;程序性规则就是在刑事诉讼中,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所采用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以及程序模式。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自古罗马就属公法范畴,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诉讼法制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公法私法化"逐渐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2012年我国刑诉法修改时确立的刑事和解和附条件不起诉,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尽管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物,但是这些私法化的刑事案件处理方式,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探究这种法现象的发生规律,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过程中"公法私法化"趋势的内在诉讼机理和外在制度动因,来揭示这种现象在国家制度层面发生的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边慧亮 《学理论》2013,(16):123-124
通观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明确重新研究的必要性,揭示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属性,即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刑事诉讼无论作为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还是现代人权的保障方式,都始终蕴含着某种现代公法契约精神,即"法锁"观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维护未成年人个人隐私的保障措施,封存犯罪记录有助弱化其犯罪标签心理,消除制度障碍,推动其重新回归社会。为弥补立法不足、克服制度弊端、保障制度实施,应不断完善封存犯罪记录的职责、权限和程序,探索构建"以封存为原则、以提供查询为例外"的制度模式,并将犯罪记录的封存和查询制度纳入法律监督,逐渐构建系统的犯罪记录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1)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北京作  相似文献   
7.
边慧亮 《法制与社会》2011,(33):277-27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证据规则,主要功能在于规范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我国以程序优先等价值理念为法理基础,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采用专门性审查与附带性审查相结合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在侦查阶段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和审查起诉程序中采用附带性审查的方式,未设置相对独立的专门程序;在审判阶段则采用专门性审查的方式,辅以相对独立的具有对抗性色彩的司法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8.
作为诠释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的基础理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否走到尽头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区别于我国传统理论界这种悲观论调,本文在系统分析传统理论在研究方法与目的和理论视野等局限性和逻辑起点、法理学和刑法学上的理论基础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重构了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两重关系说",实现了该基础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