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校学生工作者扮演着一定的管理者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其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基于人际角色所进行的"印象整饰"是学生工作者获得真正权威的重要技能.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掌握"印象整饰"技巧,必须做好如下工作: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面子需求"实施情感管理、生涯管理和民主管理;要深刻把握"面子行为"中所蕴涵的他律(外部控制)与自律(内部控制)的关系;要巧妙运用面子的"迂回法则"实现策略管理,变不利为有利,转危机为生机;要深刻洞悉"面子"互动行为的文化本源,积极引导和建设具有现代精神的校风、学风,通过文化管理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党有许多优势 ,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 ,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 1)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 ) 这一精辟论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奋斗经验的总结 ,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方向保证作用、精神激励作用、力量凝聚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规范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公民教育中,增强针对性,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中,注重参与性,渗透于公民道德实践中,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人的尊严是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指人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格尊严等应受到最起码的尊重,是自尊与他尊、尊己与尊人的有机统一.尊严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和理论渊源.维护公民尊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思坤 《理论导刊》2012,(6):75-77,108
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价值取向上都具有高度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应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思坤 《理论月刊》2010,(3):128-13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重民爱民思想资源,关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永恒主题,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全体公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7.
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着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