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一文中,李涛和邬志辉基于政治权力退出必然导致资本权力的全面渗透和学术界的高度资本化的错误判断来推论“学术权威的填补本身是对学术自然生长的窒息与扼杀”,这一论证在逻辑和事实上都是难以成立的.他们“文革”式文风的论说方式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试图以“无中心”和“祛导向”来祛除学界之疾,根本就是个学术虚无主义谬论!  相似文献   
2.
明清晋商巨贾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实体,而是依附明清帝国国家机器生存的商政或政商勾连一体的政治性经济怪物。晋商好儒,但"好儒"的功利目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义"与"利"之间存在必然冲突,明清商人所宣扬的"以义制利"并不具有普适价值,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普遍践行和遵行始终。晋商"商政勾连"违法、"亦商亦官"违制(礼制),是毋庸置疑的;而晋商"助清灭明"恶劣行径更是在根本上冲决了儒家伦理之底线。"儒商"看似高尚的标签,其实"儒"正是明清商业大亨得以与"政"勾连的"共同文化"基础。"儒商"实为愿与官场勾连之明清商人的总概括。此外,"好儒"之晋商常常僭越礼制,崇拜和迷恋儒"士"之奢靡的心态暴露无遗。明清晋商的可敬之处是所谓"诚信",然而他们对于相关方的"诚信"因"人"而异,呈现出的是因"时"便宜、善恶不分、亦善亦恶的多重"选择性"面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