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曾经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创了一条既没有落入拉美等国家的“少数人幸福”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陷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依附式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近年来,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在2012年两会答记者问时,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三大问题:贪污腐败、分配不公、诚信缺失。将诚信缺失与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两大问题并列,可见诚信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具体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该市老龄人口对养老方式的预期、养老的需求和收入水平,提出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思路,即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大众型养老模式,民间机构养老主要针对中高收入群体,辅之以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养老.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虽然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地位、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不变的灵魂和主线。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创新,考察和梳理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虽然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地位、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不变的灵魂和主线。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创新,考察和梳理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民生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海燕  高姗姗 《前沿》2014,(13):26-27
诚信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不断显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现象,并探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管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经验、推进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在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夺得了全部14枚金牌中的8枚,在世界体操奖牌榜上傲视群雄。中国体操队不但打破了在2003年美国世锦赛上创造5金的历史最佳战绩,也实现了体操世锦赛一个国家夺取8金的历史性突破。女子团体更是在裁判压分的不利情况下,顶住压力、奋起直追,53年来首次夺得世界冠军。  相似文献   
9.
高姗姗 《法制与社会》2010,(13):291-291
本文探讨了孟子思想中“为民父母”的内涵,着重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深层思想根源,并探讨了其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青年对临终者的社会表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北京、芜湖市436名中、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词汇联想以及自编临终者社会表征量表,力图了解我国中青年对临终污名者的社会表征,并进一步解释临终者污名化的原因,验证以往理论研究的假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