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继平 《前线》2012,(1):60-61
《曲折发展的岁月》一书,乃丛进教授的得意之作,是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查阅大量第一手珍贵史料,精心撰写而成。该书披露史实较多,触及实质问题较广,对问题秉笔直叙阐述颇深。  相似文献   
2.
吴继平 《理论学刊》2003,3(5):94-97
新时期 ,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及党如何处理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凸现 ,这些问题都属于政党调节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范畴。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对此 ,都进行过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党调节社会利益群体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延安等局部执政时期和建国后全面执政时期,在政权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过程中,领导民众举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民主选举活动,为夺取国民党在大陆的旧政权和巩固新中国政权,取得政权合法性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党所领导的民众选举史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图予以归纳和概括,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政权创建过程中采取了过渡的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在中央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方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北京市采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举办了多次民主选举活动,  相似文献   
5.
吴继平 《理论学刊》2005,2(11):73-7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治社会化的崭新尝试。一方面,巩固了新政权,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党在推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专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相异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教授认为第一阶段主要由毛泽东创立,是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阶段。第二阶段主要由邓小平创立,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阶段。此观点的理论依据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是社会改造的两大阶段,前者要解决把半殖民…  相似文献   
7.
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为召开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中国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全民普选运动。作为普选运动的一部分,北京市亦发动了基层民主选举运动。为了对民众进行民主教育,宣传关于民主选举的理念,广泛发动城市群众、尤其  相似文献   
8.
2008年适逢我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卓越奉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在知识界进行拨乱反正.使被压抑多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焕发出空前的活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被正式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以后,人们对新经济格局下的政府职能产生了新的思考.有人推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的主张,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试图置现代政府于“必要罪  相似文献   
10.
1953年至1954年北京市开展了首次基层民主普选运动。积极分子作为一种政治角色,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重要力量,亦是党的政治录用系统中的预备人员。普选期间,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积极分子参加普选,他们在普选的各个阶段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在政府与选民大众之间起了中介桥梁作用,在民主建政运动中功不可没。同时,积极分子犹如一把双刃剑,一些积极分子在进行普选动员和组织时,给选举工作带来了现实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