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刑事诉讼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证明活动过程,而证明标准的确定,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对刑事证明标准的确定过于单一,未能体现出刑事诉讼的阶段性。本文在分析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体系,根据诉讼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证明标准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
承认危险结果,并不意味着赞同“可能的危害结果”的提法;所谓的“可能的危害结果”根本不具备刑法上的危害结果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正>【裁判要旨】在涉及职务发明创造纠纷中,技术方案完成日是认定发明创造是否系员工离职后1年内作出的法定依据,但并非当然地以专利申请日为准。若当事人对以专利申请日作为认定技术方案完成日存在争议,且影响职务发明创造判定结论的,则需综合案件具体情况,进一步查明技术方案实际完成时间。对该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相关证据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法院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研发的周期性、延续性等因素,以专利申请日为基准向前倒推相应期间,进而推定发明创造是否在员工离职后1年内作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