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奉俄协定》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奉俄协定》是一个不为多数学者关注的对象。但它的签订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即奉苏、中苏关系再起波澜,奉日、中日关系走到尽头,苏日关系的调整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局西伯利亚部是强化与外蒙古贸易联系的最重要和最大的苏联贸易组织之一。它在外蒙古市场上的活动不仅使西伯利亚地区加强了与外蒙古的贸易联系,而且也使苏联在外蒙古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这对后来苏联垄断外蒙古市场、排挤中国内地商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9年9月25日,俄阿穆尔州政府审议通过《2020-2025年阿穆尔州乡村全面振兴国家纲要》并自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纲要是在《2014-2017年及2020年前乡村振兴联邦专项纲要》实施期结束后,阿穆尔州推出的乡村振兴新举措、新规划,是对《2020-2025年俄联邦乡村全面振兴国家纲要》的响应与落实,旨...  相似文献   
4.
随着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剧,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斯大林对外蒙古内政的干涉再次影响外蒙古政治走向.在30年代外蒙古政治舞台上,仍然存在着主张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政治派别,并且占据外蒙古的领导地位,与斯大林的政治立场相悖.但由于斯大林直接参与下的大清洗,到30年代末,主张保持自身独立的派别几乎都被铲除掉,外蒙古开始真正走上苏联设定的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黑河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使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使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以黑河学院为龙头,使对俄教育交流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须加快发展。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黑河应采取如下举措: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加大对俄研究力度、加强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6.
1924年9月20日,苏联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签订的《奉俄协定》是苏联为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关于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再保险条约”。苏联能够比较顺利地签订《奉俄协定》与日本的妥协退让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环境下,哈尔滨俄侨学者对中国东北进行了研究,在哈尔滨撰写出版了相关著作几十部、论文数十篇,其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俄罗斯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具有全面性、注重使用第一手资料、以经济问题为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是有组织进行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尤其关注现实等特点。哈尔滨俄侨学者对中国东北研究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作为研究中国东北的重要主体,他们在俄国中国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研究加深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认识、了解,促进了中俄文化交流,也为我国学者深入研究中国东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A.B.鲁达科夫对中国东北进行了四次考察,奠定了他在俄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其主要成就:(1)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著作;(2)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奉天皇宫的著作;(3)出版了俄国第一部研究当时中国吉林省的著作;(4)使俄国东方学院图书馆汉学文献收藏跻身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因素和大国因素决定了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与俄罗斯身兼其二,既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又是世界上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国。由此,中俄关系无疑是中国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的冷暖不仅能影响中俄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了解中俄关系的演变史,不仅对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而且对诠释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前二十余年,俄国与日、美等国在中东铁路上的激烈角逐中,虽然失去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但仍然控制着中东铁路东北北部的干线,并利用其对东北北部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十月革命后,苏联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但它从来没有忘记再度操纵中东铁路。在复杂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中,1924年9月20日,苏联与中国东北的张作霖地方当局签订《奉俄协定》,恢复了苏联对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这不仅使苏联重返东北亚的政治舞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