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前苏联的国家保障制度沿袭而来。在1918年,1920年和1928年,苏维埃政府分别颁布了《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件》,《残恤金条例》和《退休金条例》。这是苏联最早的社会保障法规,后由于二战等原因,50年代以前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健全和统一。50年代到80年代才逐步趋于完善、提高和成熟。1964年苏联通过了《集体农庄庄员养老金和补助费法》。该法规定,集体农庄庄员同职工一样,享有社会保障的待遇。这就为建立全国统一的老残恤金待遇制度创造了条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紧密结合金融工作实际,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开放,切实维护金融业的发展和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把握好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的工作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总行建设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要求和我行既定的扭亏增盈目标,全面推进我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首先,必须从理清发展思路、更新…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然而 ,一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小城镇战略却因此而引发了新的危机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并且确保城乡统筹兼顾 ,确保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近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角度出发,厘定了邓小平“两权分离”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制度化的曲折历程,阐明了“两权分离”思想制度化的环境及其制度绩效,重点分析了“两权分离”思想的制度化实践模式及其对国企改革的深刻启示,从而展现了“两权分离”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和处理代表人民利益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一些学者混淆目的与手段,提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说法,本文认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标,取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两者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一切着眼于代表人民利益,还是一切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立场,容易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英田、曾知授的“代表人民利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文认为,民为执政之本,与其他政党相比,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代表人民利益的能力和本领。“执政”同时具有目标和手段两种属性,代表人民利益不能作为手段,但代表人民利益作为最终目标,要通过执政这个手段来实现。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目标,关键是要在现实中正确处理“巩固执政地位”与“代表人民利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55年秋.毛泽东提议许光达应授大将军衔。许光达听说后惶惶难安.夜不能寐。授衔命令公布以后,许光达在屋里转来转去.不言不语,似乎压力很大。他的夫人邹靖华问他是否有心事.许光达这才说:“我的军衔授得太高了,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还是代表人民利益。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上,这涉及到巩固执政地位与代表人民利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自觉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而在于是否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目标;巩固执政地位同时具有目的和手段的属性,然而代表人民利益却是终极目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执政地位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根本手段;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目的,关键是要在现实中摆正代表人民利益与巩固执政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一个震聋发聩的声音在神州大地回荡,亿万人民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正朝着前进方向迈出创新的步伐。与时俱进,就是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开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与的俱进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推进新闻事业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只有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