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高低分组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F=0.059、4.639,均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111~-0.173,r=-0.283~-0.311,均P0.01),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偏相关显著(r=0.080~0.116,P0.05);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0,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是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因素,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手机依赖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不仅与手机依赖直接相关,还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随之带来许多社会性问题。有人将其归咎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认为只有用主体间性哲学取代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才能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其实,主体间性哲学观点在概念表征上存在先验性和片面性的不足,在观点内容上缺少现实性根基,在思维范式上仍未彻底摆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来讲,主体间性哲学观点谈不上是对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主客二元对立问题,从而无法真正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多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