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为什么要过有道德的生活?看似简单的一问,却涉及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从社会道德的现状来关照这一问题,则突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道德困惑。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在于社会性存在;但是在科技进步冲击传统“天人合一”道德信仰的今天,“我”之所以不过有道德的生活,原因在于社会结构转型下的陌生人社会中,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的差异,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以及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偏颇。重建社会道德的思路在于构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标准并加强教育,强化社会制度和法律对道德失范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在大职教观视域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结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应该秉承开放融合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操作相融合,以解决大职教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之困惑。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早在西周时期"孝"观念已经萌发,其后在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条件下,孝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并日益理论化、体系化,最终发展成为协调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孝道。在近代,尽管孝道因受批判而遭受冷落,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