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宗教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命题。"默会知识"理论为这个传统命题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现代知识论的解释。个人的默会知识,特别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性领悟是不可言传的,但它类似技艺却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承。在"道论"这个传统文化的知识信托框架中,"言不尽意"是其一部分,并已成为一种上层知识。通过区分事物的存在与本质、本体与属性,我们区分了对道和意的直接言说和间接言说,而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尽意",则可以采取补充语境、形象辅助、诗性语言、指明线索等间接方式实现对语言局限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2.
"智慧"在希腊文化中一贯有实践性智慧与理论性智慧之分。所谓实践性,即指世俗生活所需的技艺,更多属于感觉和经验的能力范畴。所谓理论性即指普遍性的、关于万物背后的本原与原因的、统一的知识,更多属于理性、理智直观的能力范畴。通过历代哲学家的不断建构,在晚期希腊哲学那里寻求两种智慧的汇通成为了智慧论的时代主题。在两希文化交汇之后,问题就具体转变成:人如何能够获得最高的智慧、以及智慧者是否存在等。智慧被认为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奥古斯丁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智慧论的传统,将智慧等同于认识真理,提出了理性与信仰两种认识能力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的重要性。为此,他将智慧论的关切从外物转向了人的内在自身,从纯粹求知转向了寻求个人生命的幸福,从怀疑论转向了寻求权威引导,体现晚期希腊哲学智慧论转型的时代诉求,也折射了西方智慧论发展与演变的独特精神。这一哲学历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西文化对"智慧"求索的差异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