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颜岩 《理论探讨》2005,(5):171-172
阿尔都塞对中国学界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者已对其理论进行了阐释。然而,学界通常将阿尔都塞定位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关照也仅仅集中在一些具体理论结果上,如他用结构主义方法对马克思哲学史的重解,以及他对人本主义的批判等。但阿尔都塞是从什么样的理论前提出发,这些前提又是何以得出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理论成果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张一兵先生的近著《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7月版)力图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它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阿尔都塞的学术专著,与其他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着力揭…  相似文献   
2.
3.
颜岩 《探索》2007,(3):83-88
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晚期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确认了当前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认为全球化的实质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重组;从科技变革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技术不但推动了全球化的实现和扩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左派激进政治出发,他认为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奴役和压迫,还代表着反抗和解放;从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出发,他拒斥了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为我们客观分析全球化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凯尔纳的这些思考无疑扩展了我们对全球化和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第二国际资本主义理解模式的实质、成因和方法论特征。从理解模式和研究方法看,第二国际理论家将理性批判变为实证研究。价值问题被彻底“悬置”。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第二国际理解模式在方法论上呈现出三大特征:理论与实践分离;结论与方法分离;科学与价值分离。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人本主义的范式日渐衰微,出现了所谓的"后人学"转向.要正确理解这一复杂现象,除需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理论探讨外,还要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进行剖析.本文拟从哲学史角度考察人本主义到"后人学"的演变历程,以技术革命的视角重新审视该过程,揭示"后人学"转向与技术革命的内在联系,认为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后人学"转向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后人学"思潮可分为极端派和建构派,该转向是人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颜岩 《探索》2008,(2):130-134
作为重建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对各种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危机论",对民主、革命主体、阶级等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进行了修正,为我们在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贵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