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龙倩 《长江论坛》2015,(6):85-90
董仲舒在发展天人感应学说时所采用的宗教神秘主义方式,发展到后期逐渐与谶纬相结合,导致了封建迷信的泛滥。而天人感应论者所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目的的"天"便成为了种种虚妄祸福观的保证。因此,为驱除弥漫在东汉社会意识领域的神学迷信之风,以"疾虚妄"为己任的王充从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感应论、灾异谴告说、祥瑞说三个方面对"天"进行了理性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在金字塔顶端的"善"理念,不仅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而且是世界的太阳和光源,更是所有个人、社会、理念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德性,而是使得事物之所以"善"的一种性质和目标。"善"在可知世界中表现为"善"理念,在可见世界中表现为对"善""分有"的具体事物,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善"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人治、法治和仁治是三个重要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虽然在形式上,它们都属于思想核心的"仁"在政治实践领域的外化,但是在逻辑上,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治与法治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将人治寓于法治之中;另一方面,人治、法治都只是实现大同社会的仁治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因此,仁治是法治和人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龙倩 《学理论》2022,(9):41-45
汉时“三命”论盛行,并一度被认为是“天”福善祸淫的结果。面对现实中好人得祸、坏人得福的悖论,王充提出“命定论”的思想来驳斥正命、遭命与随命,指出一切皆由命定,与德行无关。事实上,这种“命定论”却并非消极的宿命论,只不过是王充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对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偏见与不公平进行纠正的思想武器。他所反对的只是以天人感应说为立论根基的“随命”论思维方式以及在“随命”论影响之下的人才选拔或评判标准,而不是“随命”论的思想内核——即善人得福、恶人得祸。因此,王充看似通过对性命的区分,将“德”与“得”分离开来,实则是以此种讽刺型的针砭时弊的方式在呼吁着二者的理性关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