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早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能源问题还是国际经济与政治情势演变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从过去五年的情势看,一方面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持续的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成功消化了依赖进口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不论“中国能源威胁论”在国外政治界和舆论界多么有市场,中国的能源进口,从源头到运输途径都没有受到蓄…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视角研究中外关系时,不可回避的背景意识问题是什么?“背景意识”的提出,基于以下认知:一个国际政治学科的视角,只有有助于应对一个国家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长期的、同时又是不可回避的课题,才能在一个社会生根并成长。“美国的衰落”这个背景意识在美国及欧洲IPE的研究与教学发展史中具有持续影响力。用IPE视角研究中外关系,有必要将“中国的脆弱”作为背景意识。本文就这一命题提出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外交研究开始步入专业化轨道。学者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美国粮食外交史,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粮食外交史,从理论层面分析粮食与外交互相作用,并对近年的国际粮食危机进行跟踪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粮食形势并不安全,挑战和机遇并存。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围绕中国的粮食外交这一主题,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中国的粮食进口与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之间的关系,二是判断世界粮食形势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5.
查道炯 《当代亚太》2004,(11):15-19
冷战后日本在追求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过程中 ,采取了与冷战前追求日中友好所不同的政策。虽然尚无证据认为日本在追求与中国建立一个不友好甚至是对抗的关系 ,但中国在对日政策的问题上仍应争取主动即修正 1 972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友好”、“合作”等传统上的习惯标准 ,而应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处理中日两国关系。在这一视角下 ,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能回到冷战前的友好姿态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通过新能源获取技术优势的重视不是奥巴马时代才有的,但不见得是要通过新能源来拖垮别的国家。中国之所以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更不应是为了抵挡外国的贸易制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达500亿美元。其中100亿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新能源并入(火)电网创造物质条件,其余400  相似文献   
7.
一自建交以来,经贸不仅是复杂纷呈的中美双边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整体关系得以基本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超过德国、英国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国债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对象。美国金融  相似文献   
8.
中美能源合作及对东亚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地区多边合作的过程。作为东亚的一个成员,和平发展的中国无疑是东亚区域合作最重要的动力源之一。从地缘上看,美国不属于东亚范畴。但基于历史原因和美国独特的地位,东亚合作进程又不可能排除美国的影响,甚至需要美国建设性的参与。因此,东亚合作一方面是一个内部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一个对外部开放的问题。如何评估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的作用、美国对东亚合作进程的影响以及东亚合作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前景等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为此,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2005年11月),中美双方学者就此展开坦诚的对话交流。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我刊以笔谈形式整理刊发部分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一、粮食供应稳定:中国的敏感 像诸多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非传统安全课题一样,粮食安全是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及互动的重要课题。2007-2008年间,全球出现了又一轮粮食危机。其显著表征是国际市场的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平均价格翻了两番甚至三番。由于在谷物品种中,玉米、大米和小麦与满足人类的日常营养需求的相关度更高,所以,其价格超常规波动对一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造成了冲击,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由于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与法律制度,其作为投资目的地对中资企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发达国家的外资准入审查制度是中资企业所必须应对的政治风险。文章介绍了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外资准入审查制度的演变过程,并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收购莱纳公司案、五矿集团收购0Z矿业案以及山东如意集团收购库比农场案为案例,提出了中资企业投资发达国家的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在国家层面,应积极推进签署高水平的国际多边和双边投资条约;在企业层面,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多种诉求与顾虑,寻求东道国本地的合作者,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和政治环境,直面东道国临时更改投资条件等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