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一书中,亨廷顿论及台湾的民主化进程,提出了民主化的基本含义、诱因、过程、特征和前景。亨廷顿对台湾民主的分析充满着真知灼见,其预测也为后来的台湾政治民主实践所证实。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亨廷顿从西方的价值体系出发来对全球的民主化进程进行分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偏见性。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有着积极的政治参与的传统,近些年来更是利用各种途径来最大限度地表达与维护其利益.2001年来持续四年的白小保校运动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方式来维护子女接受母语教育、文化传承的权利.这一典型事例体现了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际政治行为是国际行为主体在特定国际利益基础上,围绕着国际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国际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参与、国际政治斗争,国际治理等。中国对东南亚诸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呈现如下特征:总体政治行为以体制内参与为主,少有大的冲突;国际政治参与的通道初步建立,但制度与机制体系尚需完善;区域治理已初见成效,但范围与深度仍需拓展;政治行为主体正趋向多元化;行为动机的建构主义特征增强;国际政治行为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以国际法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份认定影响着其利益和行为,而国家的身份则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据此而看,由于在冷战前后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在各自或相互身份的认同上的变迁就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巨大变化。目前,中马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且前景广阔,但由于双方在身份及其认同上仍存在着差异,故在发展关系时还有一些变数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族群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因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要素,特别是二者的认同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二者关系的基本形态。国家的公共性要求它不应该将政治政策偏向任何一个族群。族群平等是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平衡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政策所损害的族群对国家存在意义的质疑。马来西亚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实施的正是偏向马来人的政策,从而造成非马来人对国家的不满。  相似文献   
6.
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9月,泰国军队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看守内阁,接管了国家权力。这次政变的爆发,与他信政府在利益、道德等方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关,也与泰国民主发展不完善,即民主的尴尬有关。军事政变一方面作为结束遭遇合法性问题的统治者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它严重影响了泰国的民主化进程。完善的民主制度是解决政治纷争的有效方法,只有它才能为政治体系提供长久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不仅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近年来,东盟各国的政治合法性程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即随着民主转型进程的加快,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其政治合法性程度一般也较高,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当然,这里也有例外,如新加坡、文莱等则并非如此。因为政治合法性评价有一系列复杂的指标,包括合道德性、合利益性、合法律性等内容。它们共同构建了东盟诸国执政当局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的正向变迁过程,目的是社会价值的公正、公平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的诸要素得以改变以适应这个目标的实现。泰国正处在一个政治发展的新阶段,其社会政治力量在分化组合,政治文化也在转型,政治体制的调整日益到位。泰国的政治发展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程,但其经验也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这些经验包括:政治发展必须以合法性为阶段性目标;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军队地位的适当与否,影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应该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国家整合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等。  相似文献   
9.
在1999年马来西亚大选前夕,马来西亚2095个华人社团共同向参与竞选的各政治派别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诉求,旨在改变那些他们认为是不公平的社会政策,特别是种族间的不平等。诉求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引发了一定范围内华巫种族关系的紧张。为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双方互有妥协,部分关键诉求最终被迫搁置。该诉求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参与运动,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华社已有多次诉求提出,1999年的大选和巫统的分裂则为其再次提供了现实机遇。然而,由于诉求提出的民间性、偏向性、时效性等特征,该运动因遇到诸多问题并未坚持久远。不过,诉求事件为华社政治参与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使之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