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闯法律禁区”的观点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2年2月24日,《深圳特区报》在猴年新春评论之三《论敢闯》中,明确提出要“敢闯不合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8月14日和28日,《文汇报》以“不合时宜的现行法律能否突破”为题展开讨论。在此前后,一些报刊在论及改革与现行法律  相似文献   
2.
张溪瑨  颜杰雄 《求索》2012,(8):246-248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决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范围、受行政主体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权范围以及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过窄,有关条款的表述束缚了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发挥,同时有关排除性事项的规定也失之宽泛。为完善现行立法,可考虑在保持原法条整体性和立法逻辑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可诉列举事项的范围,缩小排除性事项范围,发展新的诉讼类型,最终实现受案范围的列举式立法向概括式立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贾萍  高成 《法制与社会》2010,(9):271-271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权思想的不断兴起及刑事法治的不断发展,死刑的存在价值日益受到质疑。通过比较死刑存废的理由和分析我国目前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知死刑在我国有其存在的背景和理由。但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死刑在我国的发展也必将走向消亡。本文认为通过立法和司法上的限制和改进,在条件成熟时我国的死刑将会顺应国际潮流和趋势全面废除。  相似文献   
4.
张溪瑨 《党政论坛》2012,(13):33-34
行政合同或叫政府合同、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作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它一方面保证行政主体享有充足的权力资源以保证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私法上的契约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基本特性——行政性和契约性。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中,"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检测技术的课程性质及我院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这样的措施为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的国际现实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公安机关在联合反恐、网络空间治理、跨国追逃、国民境外安全保卫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挑战。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公安院校应从更新公安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构建“三位一体”核心课程群体系、探索复合式教学方法实践创新应用、健全和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诸子百家探讨的问题,几乎无所不包,广泛涉及许多领域.国家政权问题,更是诸子"上说下教,以干世主"的主要课题.由于他们各自的阶级立场不同,用以观察国家命运的观点和方法不同,所以对国家起源的回答,也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对诸子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国家起源学说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正式确立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度,事实上造成了城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属不同行为人的现状,即"房地二元格局"或"房地分离"。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产权清晰是效率的前提,因此房地分离现象造成的产权认定困难亟待得到制度层面的解决。随着城市住宅用地70年使用期限即将到来,如何破解房屋续期的政策和现实困境,房产使用权和所有权如何重新界定,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惠瑨 《学理论》2015,(4):159-160,167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社会使命,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巨大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优良的大学精神寄托于大学的"学生、学术、制度、责任",引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大学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就是要把握"学生为本、学术为魂、制度为脉、服务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