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布洛维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已由"强制"占主导的"专制性"控制转变为以"认同"为基础的"霸权性"控制。但是外资代工企业严重的超时劳动现象说明,"认同"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认同"的背后是"隐性强制"。"隐性强制"劳动的根源是一线员工基本工资水平过低,其直接后果是导致频发的工人抗争行动。  相似文献   
2.
去产能过程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将发生密集的劳动关系调整,并可能产生劳资矛盾。针对74家企业1657份员工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去产能企业群体性劳资冲突风险总体可控,但仍有可能发生。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缺乏技能和手艺的职工和非正式工通常采取激烈维权方式,发生劳动关系风险的概率较高。在评估去产能企业劳动关系风险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从外部环境、政府行为、企业应对三个角度提出了劳动关系风险发生的诱发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并提出了治理化解过剩产能中劳动关系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的要求,部分产业搬迁转移到内地,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通过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有利于就业增长,应该继续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正向效应最大,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就业有较大帮助,而对其他区域就业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今后,应实施就业优先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预防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