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3,(4):17-39+154-155
缅甸在军方重新接管政权两年多来,国内危机持续外溢,在国际上遭受西方制裁等危机。既有文献从军方合法性、反对派动员和大国博弈的角度去解读,但仍难以系统诠释缅甸危机的僵局所在,也即缅甸内部政治互信与国际信任赤字相互叠加的结果。缅甸在政权更迭后,无法由内而外塑造“我群”共识,与国际行为体产生难以调和的认知歧异,继而生成了多重身份危机,包括遭受制裁、难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转型身份危机,难以继续融入“东盟大家庭”的地区身份危机,以及与大国关系失衡的中立身份危机。缅甸的国际身份在2011—2020年的转型十年间逐步明晰,而在2021年转型受挫后,外交困局也随之而来。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缅甸看守政府改善外交处境的前提是努力确保国际身份清晰化,同步争取外部共识。鉴于中短期内缅甸难以确证转型身份和中立身份并回归“正常国家”,通过“东盟方式”重塑地区身份仍是最不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2021年缅甸军人重新接管国家政权后,面临着与以往军人接权不同的国际合法性困境,但这些困境仍是有限的、非致命的。国际合法性并非简单的承认或不承认,而经常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即因外部默许程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的国际生存空间。联合国、东盟、域内外大国等国际行为体,基于对缅甸身份、利益、规范和权力认知的差异,给予缅甸军人政权不同程度的默许,使其能够大致维系最低的国际合法性。军人政权要走出国际合法性困境,需尽可能地调和各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兑现选举承诺,完成政治转型,中短期内势必经历阵痛。基于不同默许程度的衡量,系统梳理不同国际行为体的对缅政策,甄别不同指标的国际合法性,可为判断2021年军人接权后的未来走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缅甸政治转型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民盟自2016年3月执政后,精简部委,加强法治,打击反腐,推动民族和解与教派和解,缅甸政治发生一些积极变化,形成总体稳定的"文官领政、文军共治"局面。不过,缅甸政治转型进入"深水区",政治发展也出现诸多难题,令民盟政府极难处理。综合看,缅甸政治发展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4.
有关罗兴亚人问题的研究,因对其族群的产生、概念和境遇有不同视角的见解,故形成了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的视差。~①由于视差长期存在并日渐歧异化,罗兴亚人问题的来龙去脉难以真正厘清,并在缅甸转型的背景下形成新的碰撞和冲突。罗兴亚人问题的症结除了缅甸主体大缅族主义和佛教中心主义对罗兴亚人穆斯林群体的偏见与排斥、缅甸转型与政局变动导致的罗兴亚群体日益边缘化、社交媒体发展助长的仇恨蔓延等,还在于视差影响下缅甸国内滋生的"穆斯林恐惧症"情绪以及缅甸主体民族与罗兴亚人及其国际支持者的压力对抗。罗兴亚人问题虽然在缓慢推进,但罗兴亚人孜孜以求的"生存空间"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其前景仍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5.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6.
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之间是“学以致用,用以强学”的紧密关系。从历史发展、学者共识与具体实践来看,“学以致用,用以强学”是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学用相生的传统。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的相生关系植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中,“学”与“用”的逻辑内涵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两者在实践框架下产生价值外溢。同时,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之间也存在“学不及用”的挑战,如供需矛盾、知行偏差、体制机制制约。如何统筹学用关系、学以致用,需明确学以致用的面向与应用场景。据此,应做好国家知识管理,评估如何用以强学,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缅甸在2010—2011年间发生了政治转型,接替军人执政的吴登盛政府在初期较大幅度地调整了对华政策,但是这种调整是有限度的,缅甸并没有完全倒向西方国家,而是继续和中国保持较为密切的政治接触。实证分析说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影响吴登盛政府对外政策的关键因素,政权的合法性、基于地缘政治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导致2011—2016年间中缅关系经历波动期、回摆期和稳定期的根本原因。这三方面因素也是后来民盟政府处理对华关系时的主要考量。  相似文献   
8.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2,(5):1-30+154
2021年2月1日军人接权后,缅甸国内出现了反抗者与军人政权竞争政治合法性的现象,对此既有文献尝试从“民主与专制的竞争”“社会革命夺取缅族精英政权”或“本质上的权力斗争”等角度进行分析,但解释力均存在不足。实际上,这种竞争源于缅甸建国后“先天不足”的政治共识缔造。三部宪法都未能通过宪政凝聚各方认同,两派缅族精英的政治共识不断瓦解,引发他们在国家权力与军事权力支配、政治经济与社会认同、国际认同与个人魅力上的竞争。2021年军人接权后,军政府与反抗者集团继承了历史上两派精英的合法性来源,反抗者集团虽然实力锐减,却仍具备与军政府在各领域竞争合法性的能力。只要缅族精英无法重塑政治共识,周而复始的合法性竞争将继续造成军人干政的“轮回”困境。  相似文献   
9.
缅甸民盟政府实际领导核心、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于2016年8月17~21日对华展开为期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昂山素季分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会谈,双方就深化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合作、维持两国高层互访并强化民间往来、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稳定等达成共识.中缅双方发布了联合新闻稿,并签署了中缅《促进双边经济与技术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0.
学济活动促进了交通管理,提高了交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巩固学济成果应从领导重视,加强学习,提高民警个体素质和整体队伍素质,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拓展学济内容则应从交警部门要给自己加压力,充分发挥巡路民警作用,解放思想,寻求交警发展新路子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