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震救灾与住房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生命、住房、生产和痛失亲人的精神损失等等.据统计,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倒塌和损毁的房屋,仅四川省就有400万间,甘肃省约40万间,陕西省30万间.因此,灾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安置灾民并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2.
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具有深刻的道德、理性和价值基础,是普遍权利的逻辑结果和必然产物,它是由政府的性质、目的和治理目标决定的,它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但公共利益对个人权利的限制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境中弱势群体概念构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弱势群体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法律语境中的弱势群体既包括经济贫困群体,也包括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应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相似文献   
4.
社会法上的国家给付原则是“市场失灵”的产物,其理论根植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发展和成熟于福利经济学学说.在制度上,德国的俾斯麦立法最早建立国家给付的社会保险制度,英国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和福利国家出现,标志着国家给付原则的最终形成,也是社会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法上的国家给付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征,是法律赋予政府的强制性义务,其有一定的限度和底线,实施机制是:人人有权,时则有份.国家给付在社会法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社会法的给付主体却不限于国家,也包括社会和个人,这是由社会自治和国家的有限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余少祥 《新视野》2022,(6):62-68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具体工作中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成果用于社会建设的部分有限,社会建设成果分配不均衡、不公平,等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想图景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公平正义,优化社会结构,守住民生底线,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完善路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样化、均等化,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参与,增强法治观念,促进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持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6.
对所有权进行适当限制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它突破了传统民法中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赋予所有权人更多、更苛严的法律义务,或通过限制所有权实现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弱势社会主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平等,社会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即主体享有权利不以承担义务为前提,反之亦然.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不同于民法上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它不以权利“恶用”或“过错”为条件,而是源于权利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限制的也不是个体权利而是类权利.社会法对所有权的限制有一定的限度,以不造成“反向歧视”和满足弱势主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为尺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对1949年前的社会法研究状况及后续学术研究的中断作了说明,对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法的复兴作了介绍。本文还综述了社会法研究的热点问题,表达了对社会法研究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红十字救护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每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护员培训.但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诸多救护员担心即便是正当救护也可能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因此在遇到伤者需要救助的情形时也慎于出手,无法更好地发挥群众生命健康守护员的作用.借鉴西方国家"好萨玛利亚人法"的有关规定,我国也应当设置相关法律法规对红十字救护的法律责任实行有条件地豁免,即便救护员应该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也应对其责任进行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法:维系民生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具有公法与私法融合特征的第三法域,是以维护弱者的权利和社会整体福祉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法律体系,是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教育法、公用卫生事业法、慈善与募捐法等部门法的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哲学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少祥 《法学评论》2006,24(6):10-18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特定人们,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等原因,其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存质量低于所在社会一般民众,或在社会政治权利上受到不公平对待,孤立无助,难以依靠自身和家庭力量维持基本生存,维护基本权利,容易受到伤害的社会成员的集合。社会弱势群体自古就有,关心和扶持弱势群体,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还包含有更多的道义和法律因素。对弱势群体保护,是人本主义和人道法则的基本诉求,也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弱势群体保护还体现了社会正义、公平、平等等法哲学上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