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运用民族志观察和个案研究方法,从消费视角探索了城市中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过程。研究发现,城市中学生消费具有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成熟程度方面的特征;其性别社会化的形成机制是从媒体学习到消费体验继而在群体中相互传递,并以20-30岁单身同性的行为模式为学习目标,继而可能引发代际冲突与群体分隔。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克服中学生性别社会化研究的薄弱性,而且能够矫正国内中学生消费研究中的部分误导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特长教育,且为此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青少年特长教育的研究,在内涵上经历了从"天才"到"特长"的转变,相应的测量手段也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特长教育实践还在课程、教学、项目等方面采取了多样的培养方式与探索。美国青少年特长的培养,蕴含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转向,亦有顾此失彼的教育冲突,并因将特长培养的特殊教育转化为精英教育而招致批评。对于美国青少年特长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我国还需在政策、研究与实践方面引起反思。  相似文献   
4.
女性打扮处在严肃的学术批判与通俗杂志不断引导并存的状态,显示出诸多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社会化理论为视角,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对广州市72例家庭个案进行研究,发现女性打扮意识总体上是一个随着年龄先升高再降低的一个不规则的”∩”曲线,女性打扮意识在怀孕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这一过程按照成长历程可以分为青春期之前、青春期、青春期之后到怀孕前、怀孕后四个阶段,其打扮的主题分别是漂亮、性感、出众和得体,并因此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与母亲形成引导、冲突、合作和反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拒学现象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因此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西方学术界在拒学的定义、症状、成因和矫正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也蕴涵了研究方法论的整体性冲突,即拒学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属性还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对于西方拒学研究成果的梳理,不但可以推动国内至今还没有进行现象分类的厌学研究,而且也能为我国的拒学矫正实践发挥重要且紧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性别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塑造与传递。社会结构不但把性别规范作为性别社会化的目标,同时也通过家庭、同伴群体、媒体等各种社会因素来塑造性别社会化。影响性别社会化的深层结构是经济生产领域中的性别分工秩序。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经济社会的转变,促使更多妇女进入服务业,并影响了男女性别的分工秩序。因此,来自职业社会化的性别无差异研究,开始挑战性别社会化对于性别社会差异的强调。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带来青少年成长中的群体社会化问题。群体社会化对于青少年成长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城市青少年的群体社会化不足。其中,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规模、形态和环境三个方面;主观因素则是人们的认识误区,包括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因此,人们需要矫正认识误区,并对各种不利的客观条件进行调整或是采取替代措施,通过群体社会化的合理满足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刘录护 《青年研究》2012,(6):1-12,92
本文以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解释视角,运用个案研究方法,研究了广州市的23例拒学与逃学个案。本文有下述发现:一是拒学和逃学分别是群体社会化不足与过度的表现,家庭文化传递不足与家庭-社会边界的宽松或严格,分别导致了逃学、拒学的发生。二是影响家庭文化传递的因素主要有家长的职业时间规则和教育方式,而影响家庭-社会边界严格或是宽松的因素有家长控制、社区管理、重大事件等。三是逃学与拒学学生的个人因素难以成立,学校是恶化因素但非最初因素。  相似文献   
9.
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刘录开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近10年来已发表过几十篇文章,也作过多次学术讨论,但目前史学界仍有很大分歧,尚无统一定论。争论的焦,点是,抗日战争究竟是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鉴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抗日战争是谁领导的重...  相似文献   
10.
对广州市一例高中女生拒学个案的矫正进行行动研究发现:中学生拒学本质为其个人因社会化积累不足而不适应学校环境的结果,因此对其矫正应分三个阶段:友好与观察阶段,旨在建立矫正者和拒学个案的友好关系,并进行拒学表现的观察和分析;社会认知矫正和技能训练阶段;以及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调整阶段。这一拒学案例的矫正基本成功,由此需要深刻反思我国拒学矫正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