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9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10月,枣阳市耿集镇九龙村一组(下称九龙村一组),通过村民会议,将套种有黄花、小麦的70亩桔园发包给耿守东等三户村民承包。合同约定承包指标为:黄花上交500元,每年按5%递增;小麦每年上交1000斤;桔树见收益后与九龙村一组按各50%分成。承包期为“联产几年合同延续几年”。此外,合同还约定了承包人的口粮分配和义务工等条款。 1982年,双方按合同履行。但承包人完成第一年上交指标后,九龙村一组负责人认为上交的实物不好管理和分配,便与承包人口头商定,不再按合同上交  相似文献   
2.
与宪法规定的其他义务相比,第五十三条中的守法义务是更为基本的义务,但是宪法学界鲜有对守法义务的论证。从法理学进路则可证成此守法义务:首先,任一正常的社会都有正当的社会目标,这确保了社会对法律的要求是正当的;其次,法律与社会之间有基于相互性的责任,当法律回应了既定社会的正当要求时,此社会的任一成员都有回应法律的义务;最后,社会成员不证自明的理性确保了回应的必然性。所以,正常社会中的任一理性公民都有宪法上的守法义务。  相似文献   
3.
对于诉讼标的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几个不同的观点,有旧实体法说、新实体法说、新诉讼法说等学说,不同的学说对于多项请求权竞合的处理方式不同。目前我国盲目的引进新诉讼法学说来建构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存在的责任竞合问题,我国法院系统采用了连带责任的处理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与《民法通则》相冲突,也可能使得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完全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海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成立,在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总商会)大力推动下,广大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精神,以项目投资为主要载体,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  相似文献   
5.
汪雄 《探索与争鸣》2022,(12):107-114+212
各国法律中均有一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规定,但学界对于这里的“义务”的性质有较大分歧。其实,此“义务”源自权利的内在限制,是权利所附的内在义务,因为权利理论中的利益论所指的利益最终是人格利益,意志论所说的意志应该是正当意志。人格利益和正当意志不仅是使他人负有一项义务的充分理由,也同时使权利人自身负有义务行使这项权利,前者产生外在义务,后者产生内在义务并形成对权利的限制。当这种内在义务被确定为法律义务后,就产生了权利义务复合的现象。内在义务曾经被古代思想家认真对待,但是,近代权利话语对外在义务的排挤导致了义务话语的式微,出现了只见权利,不见义务的现象,这掩盖了内在义务的应有之义,也使得权利义务之复合呈现出表面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7.
法律作为一套外在的规则体系,存在规则制定者与遵守者的二元对立,为化解这种对立,本文先将法律限缩为禁止性规则,并将其分为自然禁止性规制和实证禁止性规则.然后借鉴康德的形式道德理论说明服从自律要求是遵守自然禁止性规则的原因,再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将遵守实证禁止性规则的动机还原为对利益的追求,分别提出内化两种规则的理论进路.从此法律就不再是对人的外在强加,而变成了自愿选择.  相似文献   
8.
罪刑相适应,常被说成是“罪罚相当”或“罚当其罪”,其实含义是一样的,只不过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罪刑相当”,主要是从立法角度而言,指立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罪与刑相适应;而“罚当其罪”,则多指司法实践中适用刑罚要与罪行相适应。可见,罪刑相适应不仅是立法原则,也是司法原则。  相似文献   
9.
《法学评论》今年第二期刊载了李顺义同志撰写的《这两份贷款合同是否有效》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文中主要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有必要从事实和法律上对那起借款合同纠纷作点分析。一、联社会计胡某的行为,应由联社承  相似文献   
10.
审判技术论     
(一) 把审判技术作为一门学问提出来研究,我想已经是时候了。古代虽无审判技术之说,但司法实践中技术性的东西却早有产生并有所总结,至少可以说,审判技术与司法制度同时产生。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代狱讼中“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这就是说,如果案情疑似,难以处断,就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众疑则宽大处理,但仍须在比较中作出恰当的判决。可见,这种处理疑难案件的方法是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