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熊文聪 《现代法学》2012,(6):168-179
"思想/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一项极富特色的裁判规则,它关乎的是成本收益的利益衡量与价值取舍,而不关乎思想与表达在事实层面是否可分,学界对此的解读往往混淆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没能揭示其扮演的真正角色及所发挥的修辞功能。作为一项价值法则,"思想/表达二分法"无法向我们提供统一普适的裁判标准,它依赖法官在个案中基于具体情势自由裁量,正是法官的创造性努力,定纷止争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平衡著作权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三方利益的制度工具,避风港中的通知与反通知规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具体条文,可以发现我国的相关立法过于僵化,没有留给司法裁量一定的弹性空间,同时缺乏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界定、替代责任的适用前提、著作权人的善意义务以及网络用户的救济途径等具体规定,这直接导致了司法审判相互矛盾和不公正的结果。科学恰当的学说继受与法律移植对于完善我国的著作权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专利间接侵权规则肇始于美国司法判例,旨在强化加害人责任,使受害人获得充分救济。作为帮助、教唆他人侵权的一种特定类型,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救济程序及所发挥的功能均没有跳出民法共同侵权的一般原理。将知识产权制度纳入民法的体系化视野,不仅有助于节省立法成本,更有助于法官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判决。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法存在诸多谜题,不仅体现在著作权是纯粹的财产权还是财产与人格一体权的逻辑困境上,更体现在相比作者而言,为何发明人缺乏独立完整的人格权,署名权可否转让,将法人视为作者的体系矛盾等等,且各国对作者人格权的保护态度和设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入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相区分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作者人格权与其他权利一样皆为功能性建构,服务于特定的公众需求、经济水平及社会目标,而论证其正当性的哲学观念仅仅发挥着隐藏某一价值取向说服他人接受的修辞作用,而非揭示事物本质或科学真理,这恰恰彰显了法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学界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并非一个清晰的法学概念,并将其原因归咎于难以归纳出其权利对象之一般,而权利对象又是划分对世权的基石.与物权、人格权不同,围绕知识产权对象之本体,存在无形(体)财产说、智力成果说、信息说、知识说、符号说等诸多争论,这些学说是否科学自洽,是否存在可以互通的共性,理应诉诸细致的逻辑推敲与澄明的哲学探问.借由信息论、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之原理与方法,会发现差异是知识产权对象的本质,而其特征在于非实体性、可复制性及意义与边界的不确定性,这些自然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些特有概念与规则,但并非评判知识产权正当与否的根本依据.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有助于我们找到解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上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跃迁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版权制度的基本原理,只是因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而对版权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为解决信任危机,平衡作品权利人与使用者的利益,人类需要智慧、勇气与合作精神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办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勃兴带给人们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全新的思维理念。面对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司法裁判者应保持克制态度,而立法者则应兼听各方意见,吸纳民间智慧,以完成版权制度在数字时代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7.
与有体财产不同,知识产权的诸多特性决定了其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高风险无法通过设定限制条件及价值评估来消除.近来兴起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热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将风险转移给评估机构、担保公司,甚至是由政府承担.这种风险转移要么是非自愿的,要么是非理性的,无法维持长期的良性运行.相反,由于其背离了市场自由选择原理,不利于培养商业银行及中小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8.
9.
不同于逻辑学中的叙述三段论,司法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法律规范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简单描摹,而是蕴含价值取向的伦理命题.在一般情形下,法官只需以该价值尺度去评价并拣选案件事实,即可得出公正之判决.但当法律规范与社会共识发生重大冲突时,法官便不得不重新进行价值取舍,并通过巧妙的修辞技艺使其判词既符合现有的逻辑体系,又以最俭省的方式让当事人及公众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0.
版权制度的后现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作者身份、私权神圣及现代主义进步观念均源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正是借助这些浪漫化的说辞,出版商才得以在财产的公共选择中占据道义和话语上的优势,进而导致私权的不合理扩张。后现代主义对作者、财产、进步等"宏大叙事"进行了解构,并将版权制度的正当性建立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识之上,这种共识只有通过民主商议机制才可能达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