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贾元 《法制与社会》2011,(11):54-54
本文基于我国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作证难、出庭难的问题,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保障政策,寻求证人出庭率低的解决措施,以及鼓励证人出庭作证的方法作出探讨,以期达到完善证人出庭制度的愿景,寻求民事诉讼案件的证人证言(证据)的真实、有效性,从而保证案件裁判的公正,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贾元 《法学》2024,(4):77-94
基因技术利用行为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刑法对之加以回应。现有刑法对基因技术利用行为规制的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的刑事立法具有滞后性,并在生物科技利用行为规制方面呈现被动性特点;二是现有罪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刑法已经设立了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和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走私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罪等罪名,但尚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基因技术利用行为的规制需求。由于基因技术利用行为具有强烈的风险不确定性以及强伦理性,对这类行为的规制应当以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展开。在现有刑法框架下,对相关行为可以通过对现有罪名,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等罪名的解释适用进行规制,但这样仅能起到事后惩罚作用,而无法实现风险的提前预防。所以最有效方式是通过立法途径对风险进行溯源预防,即在基因开发利用行为的研究阶段就采取较为严格的规制措施,必要时设立新的罪名。  相似文献   
3.
排除个人刑事责任的事由,是指行为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或已经具有造成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但由于不符合犯罪构成而不构成犯罪,或者存在特定情况而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文章对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概念和范围、排除事由的界限和依据进行了讨论,并对罗马规约确定的五种排除事由及确立过程中的争论予以思考和分析,旨在对我国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2010年5月22日傍晚,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突发一起令人震惊的惨案,47岁的瘾君子文梦飞在众目睽睽之下,当街用菜刀将双亲杀死。据了解,文梦飞曾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但从染上毒瘾后就变得丧心病狂。2010年7月5日,武汉市精神  相似文献   
5.
鸡活体骨髓液的采取是一种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的技术,可作为对鸡血液系统疾病和某些瘤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对鸡无不良影响,可在同一只鸡身上定期反复采取髓液检查。骨髓液涂片核浆轮廓清晰,有利于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一)器械准备 2毫升或5毫升注射器,9号、12号、16号兽用注射针头,通针芯多个,洗涮干净煮沸消毒,经干燥后备用。另备无脂玻片、抗凝剂(最好用肝素配制,也可用枸橼酸钠)、甲醇、瑞氏染液、姬姆萨氏原液、蒸馏水及70%酒精棉球。  相似文献   
6.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扩大,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高发,且多非独立成案,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多有交叉。在这种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立法、司法和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个人信息权是一项具有复杂客体的权利,同时其内涵也较为宽泛,可以用同意原则来进行最低限度的保护。同时,在本领域的刑法处罚方面也出现了责任主义及其例外的情况,这一立法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8.
贾元 《法制与社会》2013,(13):294-296,298
白领犯罪最早由美国犯罪学家提出,针对的是美国的公司经济犯罪,后来学者将白领犯罪的内涵扩大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公职人员的犯罪。本文以贪污贿赂这一我国典型白领犯罪种类为切入点,通过对白领犯罪的现状呈示、发展特点、分层体系、根源探究等进行系统思考分析,以期揭示表象,归结成因,完善法律遏制手段。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人类青少年,畜禽是否也患有此病,经查阅近年来的资料仅见有禽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未见有大家畜和猪患此病的报告。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1982年2月,我们对一窝患病仔猪进行了调查,初步认为是仔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仔猪系哈白与长白的杂种。母猪四岁龄,体重200公斤,营养中下等,既往健康。于1982年2月20日足  相似文献   
10.
贾元 《法学》2018,(12):106-118
预防性监禁制度是指以预防犯罪、防卫社会、矫正犯罪人为目的,主要针对犯有暴力犯罪、性犯罪以及多次犯罪的行为人,基于其较高的社会危险性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造成的威胁而在刑罚执行完毕后采取的措施。预防性监禁措施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中都有体现,两大法系分别采用了不定期刑和保安监禁两种制度形式来适用这一刑罚理论,侧重点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所差异。虽然预防性监禁对以性犯罪行为人为代表的累犯有很好的矫正作用,也保障了社会安全,但在适用过程中仍然要注意其范围和限度,避免跨过人权保障的"雷池"。我国现在只有对恐怖主义犯罪人的安置教育措施,但还没有建立对其他严重犯罪、性犯罪或多次犯罪人的预防性监禁措施,因此,有必要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参考国际人权机构的判例意见,推动这方面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