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以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之一虽已施行许多年,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车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对这一款的规定,一些专家解释为:在抢夺他人财物的过程中,只要携带了凶器,则不论情况如何,都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c理由是:携带凶器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携带凶器往往会使被害人产生恐惧感或者精神强制,不敢反抗,因此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胁迫行为。即使行为人未公然使用凶器,但行为人往往因携带凶器而有恃无恐,一旦遇到被害人进行反抗,或者被抓捕时,则会使用凶器,因此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以暴力作后盾的。由于携带凶器抢夺…  相似文献   
3.
谈及确定需要补强证据的范围,就必然要提到补强证据规则。所谓补强证据规则,是指只有在具有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某一证据材料才能作为本案的定罪根据使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  相似文献   
4.
建立督办制衡机制防止自侦案件流失金恺目前,个别地区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流失严重。这种流失,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即:某些领导和具体办案人员的渎职行为造成的。它集中表现为:一是将受理的案件压下不办;二是将业已构成犯罪的案件降格处理,罚款或收缴赃款(物)了...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在关于回避的法律条款中,只规定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及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的内容,却没有对单位回避作出规定。这无疑是个缺陷。在此,我们不妨举一个司法实践中发生的例子:在某一执行现场,法院干警与当事人的亲属因故发生冲突。冲突中,该当事人的一亲属用石块将一干警打成轻微伤。其后,法院将该人拘留,并以涉嫌妨害执行公务为由,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当地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公务罪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后,以同一罪名向当地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在侦查中,该法院的正副院长、多数审判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6.
杨全安  金恺 《内蒙古检察》2005,(6):29-29,32-33,48
实践证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模式在突破重大疑难案件、排除办案阻力、加强异地协作,以及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这一工作模式长期、有效、稳定运行之关键,是建立健全其机构形式和相关内容,完善其运作机制,处理好目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以往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模式已越来越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改革和完善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成为检察改革的当务之急。 目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模式建设,作为提高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破案能力和办案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引起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笔者想仅就侦查一体化工作模式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8.
当前,随着“严打”斗争的深入开展,一些离奇、“时髦”的社会丑恶现象渐次被揭露出来,一类类、一桩桩地浮出水面。“雇凶”案便是其中之一。所谓“雇凶”案是指一方人员使用金钱或动用其他物质利益买通另一方人员,为其殴打、伤害、杀害他人的案件。从掌握的情况看,这类案件的发案在呈上升趋势。如不予以及时、严厉地打击,将会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影响社会稳定。而要“稳、准、狠”地打击该类违法犯罪,从目前情况看,首要的任务是给该类案件涉案人员的行为性质做一界定。  相似文献   
9.
贪贿案件的侦查程序应包括调查金恺侦破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与侦破其他刑事案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如:都要经过立案、侦查、侦查终结等环节;都要使用必要的侦破手段等等),但程序、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又是颇为明显的。这种区别用一句话概括即:一个是因事找人,一个...  相似文献   
10.
金恺 《内蒙古检察》2004,(2):37-37,26
恶意诉讼侵财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起虚假的民事诉讼,蒙蔽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从而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实践中,对恶意诉讼侵财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否定罪、如何定罪存在较大争议。总的来看,有如下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