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对法律服务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法律服务机构的素质现状进行解读,对目前法律服务机构的素质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最后对如何提高法律服务机构的素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推进规范科学的法律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强法律服务机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及全面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的政策规范与运作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法律援助制度是人类法制文明和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否拥有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以及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的要求,为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贯彻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结束了我国一直以来法律援助工作没有统一立法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进程。但任何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3.
行刑社会化(社区矫正)问题之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亟待改进的方面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实践基础,尚处在探索阶段,在目前的试点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观念上未能适应刑罚方式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行刑观念和模式使大量的人在犯罪之后都被送往监狱,造成监狱压力巨大。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刑罚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人,受刑越痛苦似乎越能接近刑罚的目的。这一思想掣肘使我国在行刑方式改革上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4.
行刑社会化(社区矫正)问题之探讨(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社区”、“社区矫正”等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首先对社区矫正的各种理论依据,包括国外“深化的复归理论”、“刑事补偿理论”、“行刑经济化”等刑罚理念以及我国的特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对社区矫正所体现的刑罚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在我国实行社区矫正具有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次,回顾我国刑罚执行历史上与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有关的经验,分析目前社区矫正试点的情况,认为目前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是明确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规定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范围、成立了专门负责社区矫正的机构、招收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以及建章立制等。再次,文章认为由于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实践基础,尚处在探索阶段,在目前的试点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上未能适应刑罚方式的改革、法律上缺乏社区矫正的依据、具体操作上缺少社区矫正的制度与经验等。最后对如何跨越这些障碍提出建议,认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推广要求更新观念、健全法律、构建体制、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公证立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证制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公证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度层面的缺陷。有学者对中国公证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五大亟待突破的制约因素:公证立法明显滞后、公证书的效力难以得到落实、公证执业人员量少质弱、公证执业活动缺少保障、公证执业环境有待改善①。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体现“以民为本”的精神,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制定一部完善的《公证法》,显然能够有效突破目前对公证业的各种制约因素。据悉,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抓紧制定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