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8,(3):113-117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首都卫生监督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2003年底笔者对全市20个卫生监督所人员现状进行了调查。全市现有人员编制为1671,到位1396人,其中,卫生监督员1230人,占88.1%。同时参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报批稿)起草说明中,卫生服务人力需要量测算公式计算,全市卫生监督员需要编制至少比现在翻一番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12,(3):98-102,127
如果说,西方伦理是从属于基督教、是基督教派生的,上帝之死会导致伦理价值的崩溃;那么,儒家伦理则是由现实的血缘关系出发的一种准宗教文化建构.虽然“儒教”并非宗教而是一种伦理教化,然而,这种伦理教化却具有宗教的功能.它既能够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又能以伦理架构的整体性超越死亡.儒家的伦理本位与基督教的上帝本位导致中西文化很多方面的不同,无论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族类的整体、追求现世的自我还善,还是五四反传统的传统动因,都打上了儒家伦理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坛一直倡导现实主义,然而法国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的正宗传人李劼人推出其大河小说时,整个文坛却集体沉默了,以至于他成为一个不该被重新发现而实际上是被重新发现的大作家。将大河小说说成是历史小说与乡土小说,不是要加以限定就是似是而非之论。《死水微澜》中邓幺姑的最后选择成为她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分道扬镳的文化标志。当时四川民间最有势力的是袍哥与教民,天生不安分的邓幺姑刚刚与袍哥情人生死别离,又选择了改嫁教民,她以通吃的姿态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物。在邓幺姑身上激情的浪漫与冷静的务实同时并存,她最后的选择令人想到后来莫言《红高粱》中的"我奶奶"与《丰乳肥臀》中的母亲。这种顽强地执着于生存的生命活力也是中华民族虽历经苦难却仍然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试图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突破传统文体的束缚,在颠覆既有文体的同时寻找更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形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体世界.而在对传统文体的颠覆中,鲁迅的文体又经常是以杂糅的形式出现,鲁迅杂文集中就既有小说、散文诗、散文、论文,也有狭义的杂文.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为鲁迅作品进行全面文体分类的全集,由于鲁迅文体的杂揉性也使这种分类具有巨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态环境的灾难,归根结底是基督教文化导致的,因而生态批评最早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90年代在英美汇为一种批评思潮的生态批评,迅速于世纪之交在中国登陆,并成为当代中国批评界与美学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现实的原因,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孔子是浅绿的生态主义者,在肯定文明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老子已由浅绿向深绿转化,而庄子则是深绿的生态主义者。传统的生态批评会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并使中国悠久的自然文学传统的青枝绿叶在后现代的田野中更加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8.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关系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兴衰,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抓好地方党报的调产热点报道,乃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拟结合大同日报抓调产热点报道的实践,就这一课题予以探讨。一、热点报道必须紧扣  相似文献   
9.
10.
高旭东 《理论学刊》2004,7(12):107-110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 ,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 ,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 ,又使他自我颠覆了他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