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基本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立法的层面看,由于立法的粗疏,对于非法证据的概念不详,范围不清,必然会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非法证据排除主体的多元化,看似严密了法网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设计缺乏必要的救济程序,又会使权利享有者陷入维权的尴尬;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只具有形式上的价值,对于非法取证的证明无实质意义.从法社会学角度看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流水线式的诉讼模式,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根深蒂固,维稳压倒一切的公共政策等挤压了该制度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针对性地打击证券市场中出现的基金"老鼠仓"行为,《刑法修正案(七)》专门增加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通过与内幕信息的比较分析,界定未公开信息的内涵、特征和范围将有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对抗制的运行机理是诉讼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诉讼进攻和诉讼防御,以求得发现案件真实。然而,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当事人在胜诉欲望的驱使下,不惜花费较大成本收集足够多的证据及其相关信息的同时,还进行信息封锁,在庭审时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辩论技巧击败对方,实质上演变为一场司法竞技比赛,严重偏离了实质正义价值要求。作为弥补对抗制的不足而诞生的证据开示制度在合作的基础上追求实质正义,减少了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实现了双方的共赢。证据开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又出现新一轮的对抗,为了消除对抗带来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刑讯逼供现象可以从法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进行考察。在此多角度考察的基础上,规制刑讯逼供需多管齐下:加强法治理念教育,转变讯问者的执法理念;增加刑讯的成本并剥夺其收益;改变讯问情境,控制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对宅基地使用权变动,采取了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登记对抗主义和变更的登记要件主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宅基地利用的现状,从对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确认、减少纠纷,并规范农民对宅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认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应采取登记要件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法律语境下,受贿罪的实质是"权钱交易",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自身的权力和请托人进行财物交换的行为,此处的权力应仅限于国家的公权力,不应扩大到影响力,而且利用公权力的行为人应与公权力的拥有者相统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不符合受贿罪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受贿罪理论存在冲突,应借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之规定,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位为利用影响力交易罪。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为了回应社会“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创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功效。但是由于法律依据的缺位,以及该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阻碍了该制度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从应然的角度看,实现该制度的法制化和外部化是该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完善的制度构建,进一步明确人民监督员选任模式、监督范围、监督程序以及监督效力。  相似文献   
8.
对抗制的运行机理本是诉讼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诉讼进攻和诉讼防御,以求得发现案件真实。作为弥补对抗制的不足而诞生的证据开示制度在合作的基础上追求实质正义,减少了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实现了双方的共赢。证据开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又出现新一轮的对抗,为了消除对抗带来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