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至清中国社会形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要,而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社会形态不宜称“封建社会”,而可称“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2.
Wang  Xincheng  Sun  Jide  Tian  Longwei  Guo  Wenjia  Gu  Tianyu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21,46(5):1344-1375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Taking a strategic fit perspective,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ask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dynamism),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tate...  相似文献   
3.
平台用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劳动法讨论意义的是组织型平台,包括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和非基于劳动合同的模式,后者是法律关系定性争论的对象。此种非基于劳动合同的平台用工模式不同于常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台控制与劳务提供者自主,不符合现有从属性标准,不成立劳动关系,在现行法中属于民事非典型合同中的混合合同。此种平台用工在当前"从属性劳动—独立性劳动"构成的"劳动二分法"框架下不能实现有效调整,给予劳务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不足。问题的成因在于劳务提供者的学理定位是"类雇员",此种平台用工的本质是承揽合同社会化,属于"劳动二分法"下的制度空白地带。因此,应根据此种平台用工中劳务提供者的社会保护必要性,构建介于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类雇员"规范体系,推动法律对社会劳务给付的调整框架从"劳动二分法"向"劳动三分法"转型。  相似文献   
4.
权利保护机制与程序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人们通过一定程序去追求公正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最终客观上能否满足人们的主观愿望处于一种难以把握和预测的情况下,人们转而求其次,才去追求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程序本身的公正。所以,通过公正的程序达到公正的结果,才是权利保护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阳夏战争是辛亥革命期间展开的规模最大、影响深巨的战事,此役以民军败绩、清军得手告终,然其历史效应则是双重的。一是拖住清军主力,给各省光复创造时机;二是给袁世凯东山再起创造了绝好机会。阳夏战争是袁氏崛起的关键性一役,也是辛亥革命由胜利的顶峰跌落下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1839年,法国人德屈斯蒂纳侯爵访问俄国后在《俄国来鸿》一书中写道:"当备受禁锢的俄国最终恢复言论自由的时候,人们将听到各种各样的主张,使得颇感震惊的世界还以为历史又返回到了通天塔时代."这番话具有穿透时空的洞见力.150年后,戈尔巴乔夫以其"公开性"原则打开了言论自由这个"潘多拉盒子",苏联宛如神话中的通天塔那样开始了辩论,顷刻告别了那个一切服从于正统说教、政治上表现一致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近大半个世纪以来,围绕中国古史分期有过几次热烈争论,然至今众说纷纭,难获共识,原因之一,是“封建”等核心概念的厘定问题并未解决。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普被中国的泛化封建观,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这既脱离了“封建”的本义与西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冯天瑜先生新著《“封建”考论》辨析泛化封建观,再探秦至清中国社会性质。四位学者就此一切关宏旨的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中国学界主流逐渐将以官僚政治(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和地主经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基本制度的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社会冠以"封建",此说广为流行,影响至大至深。厘清"封建"概念,进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就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经历漫长的"氏族社会"之后,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秦汉以降,中国长期延续的社会主流,不是已居次要的"封建制",而是由宗法制、地主制、官僚政治综合而成的"皇权社会"。  相似文献   
10.
Wang  Xincheng  Sun  Jide  Tian  Longwei  Guo  Wenjia  Gu  Tianyu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21,46(5):1704-1704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unfortunately contained a mistake. The spelling of the co-author name Wenjia Guo was incorrect. The original article h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