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草原上的彩石──记蒙古族新闻工作者布和朝鲁刘军凤他的名字叫布和朝鲁,汉语即结实的石头。从巴林草原一个普通的牧民之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自治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布和朝鲁真象一块彩石,在塞北草原上放出了奇光异彩。一1974年,19岁的布和朝...  相似文献   
2.
人们外出无论远近,总是希望方便、安全、舒适。特别是城市公共交通,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迈进,赤峰市的公交事业也日益突显,越发受到关注。为此,记者走访了该市公交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尚民,了解了公交事业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年之季在于春,关注广大农村牧区,不仅要关注农牧业生产,更要关注农村牧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期“盟市传真”栏目刊发了2篇反映赤峰和锡盟农村牧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通讯,他们的做法和成效对做好农牧区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人们漫不经心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悠然自得地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全然不去理会那不堪重负的呻吟!而今,当大自然由呻吟转为警告,由警告而转为怒吼的时候,人们才猛然发现,我们对自己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水平并没有超过“古希腊的山羊”(恩格斯语)。人类的智慧如若不能促使人的行为立即改弦更张,下一步等待我们的岂止是温弱的呻吟、无奈的警告,必将代之以猛烈的报复、无情的遗弃!这里从多视角记录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观察、行动和思考,故名———  相似文献   
5.
我们象双翼的骏马如果把祖国比作一株参天大树,美丽富绕的赤峰就是一片绿叶。叶片上细密如织的叶脉,便是赤峰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弯弯曲曲的牛车道,曾在草原上留下悠长深重的辙痕。它怎么可以知道,若干年后会变成宽阔平坦的渣油路。牵骆驼的朝鲁大叔,曾在沙漠里顶风冒雪艰难地跋  相似文献   
6.
至2004年底,赤峰市红山区最后一家国营企业顺利转制,民营经济成为红山区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红山区目前有非公经济组织近150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赤峰市、红山区原国营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相当部分是共产党员,还有许多人在企业转制前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或者重点培养对象。这些在公有制经济背景下参加工作而且入党的工人和干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投身商海,获得成功并成为红山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他们的政治生命和精神要求并没有泯灭,他们心中,依旧燃烧着火一般的热情。为此,红山区三中街工商所率先因势利导,在红山…  相似文献   
7.
宁城,赤峰版图上一片生机勃发的热土。这里不仅生息着全市最众多的人口.同时也蕴涵着具有相当潜力的经济增长细胞。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国民经济市场化提高,以及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影响日益深化,宁城县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期.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赤峰,内蒙古东部一个约9万平方公里的富有立体生态特征的农牧业大市,由于处于契丹辽文化的远古中心地带,近半个世纪以来连续出现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华夏文物之最。赤峰,40年前惊现8000年前兴隆洼“华夏第一文化聚落”,32年前惊现赵家沟“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到今天惊现距今6400年左右的“陶凤杯式凤造型”,引起国内外关注。发现和捐献这个“陶凤杯”的,就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天禄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说起张军,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收藏。说起张军的收藏,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张军从十几岁开始,就对文物感起了兴趣。他收藏的第一件文物是民…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启动的六大生态工程之一,赤峰市从去年开始试点,任务为11万亩。今年正式启动该项工程,承担的任务为63万亩。广大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认识如何?项目实施的如何?记者从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了解到:退耕还林还草象家庭责任制那样受欢迎从采访中记者感悟到,中央农村政策有两个最受农民欢迎,第一个是家庭联产责任制,解决了吃粮问题,第二个就是退耕还林还草,对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贫困地区来说将解决生态问题、生存问题。日趋严重的荒漠化不仅仅是国际社会高层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农牧民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0.
他的名字叫布和朝鲁,汉语即结实的石头。从巴林草原一个普通的牧民之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自治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布和朝鲁真象石头一般坚贞、坚韧,在塞北草原上放出了绚丽的青春光彩。一1974年,19岁的布和朝鲁被选调到赤峰人民广播电台蒙编部,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初出茅庐,阅历浅,业务生,工作中一个个难题困扰着他。草原风雨不仅赋予了这位蒙古族青年健壮的体魄,也培育了他顽强执着的性格。布和朝鲁胸怀报效祖国的意志,遵循勤能补拙的信条,认真学习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虚心向老同志求教,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