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互联网的抗争行动,近几年颇受海内外学者重视。在对相关研究文献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经验下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的六种不同研究取向。基于对文献的反思,就互联网与抗争行动下的本土化研究进行修正,提出中国学术情境下的研究理论想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推行的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改革不够彻底,实质上则是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可以说,整个大部制逐步深入过程就是大部制改革成本发生和处置过程。按照改革进行的逻辑顺序,大部制改革成本可划分为建立成本、运行成本、利益摩擦成本、协调沟通成本、权力寻租成本以及延误成本。作为一种探源式分析,这既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改革,保障改革平稳进行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大部制改革深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改革延误成本,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配套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落后所导致的改革延误的代价。其成因主要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锁定、中央政府改革经验及理论知识的缺乏、国家意识形态的刚性、传统政治的影响以及官僚群体的惰性。为了使改革突破迟滞胶着的状态,必须对改革延误成本进行合理摊销,主要方式有:公民社会的“反哺”、制度创新红利的“对冲”、增量改革的“贡献”、存量体制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5.
人工智能对于治理领域产生的变革要求在理论上予以重构与创新,将人工智能置于治理的内部“理论证成”与外部“风险识别”的二阶结构中提出并论证治理算法化这一分析框架,不失为一条在人工智能时代探讨治理变革的有益进路。治理算法化成立的先决条件除了“可计算化”模块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重塑治理的边界。其源起既是治理信任补强之需,亦有个体化时代建构集体行动之必要。治理算法化应始终秉持以人为尺度的应用逻辑。治理算法化存在“道”与“术”的异步困境,即存在商业逻辑优先于治理逻辑、算法偏见内化为公共理性、技术权力泛化为液态监控以及拟态真实取代治理情境等风险。因此,治理算法化仍须进一步促进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婉菁 《探索》2023,(2):64-75
算法激化了数字劳动在经验发生与理论建构之间的张力,这一结构性冲突要求对数字劳动批判性和经验性的注意力,需要集中到对算法正义的实现策略上。数字劳动在“算法神话”的加持下被构建为一种超越工业劳动的时代产物,同时也陷入了劳动异化的困境,而从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技术中寻求解决困境的可能性成为一条值得期待的重要道路。区块链能够以规则内嵌与监管外控两种技术进路实现对算法的有效规制,并通过价值共享、主体性复归以及监管与自主的平衡这三种策略,实现数字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数据生产关系的重构以及劳动情境的透明化。这不失为一种既“下通”技术演进的社会选择,又“上达”技术政治规则顶层创新的治理之道。最终,作为一种“负责任的中介”,区块链对数字劳动异化的矫正推动算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当韧性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引擎”,如何“发动”成为关键。治理“空转”以及制度“悬置”的困境往往导致韧性“入场”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区块链与韧性治理在结构本质、运行逻辑以及制度功能上具有较高的逻辑共通性,有望作为技术载体拓展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的理论范式。依据“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进路,区块链驱动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表现为:区块链融合科层制生成结构韧性,构建“可见—激活—开放”的全过程公共资源治理模式,实现过程韧性,并将区块链内置稳定的“契约关系”作为信任服务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公共安全跨界长效合作,促进以共知共享共生为核心的城市共同体强化功能韧性。在解构区块链技术特质与韧性治理制度逻辑互动相长的基础上,也需关注其内在限度,包括技术与组织的整合困境、技术应用与治理场景脱节以及制度加码下的功能失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