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段迎晖 《学理论》2011,(18):253-254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原理》课绪论部分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一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及其根源入手,澄清误解,改善认知;二是从不同时代历史语境的对比入手,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感与时代性;三是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平事迹与伟大人格入手,增强感染力;四是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入手,凸显理论的实用性。通过上述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段迎晖 《前沿》2004,(1):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的新的概括与发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 ,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贯穿起来 ,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本位理论 ;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起来 ,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种种误解与非议。这主要源自三个因素:一是某些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误解与误用;二是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刻意攻击;三是因时代条件所限,马克思恩格斯个别具体论断的失误或表述的不完善。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是回应质疑、重读和反思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关键。唯物史观既是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科学的历史方法论,必须从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文化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去唯物史观"倾向,其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大文化观"与人本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化问题鲜有明确而系统的阐述,但他们为后人提供了考察和研究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原则-唯物史观.尽管文化问题在当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因而研究文化的"话语"也应当不断丰富化与多样化,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方法仍然应当是我们理解和考察文化问题的"深层语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我校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切入点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梳理、提炼和强化教材中有关"创新"的内容,使学生对"创新"有更清晰与深刻的认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推行研讨式教学等有利于激活、释放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合理设计开卷、讨论、社会实践等着眼于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再以唯一标准答案为尺度的评价方式。通过上述改革,使教学实效得到改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力资本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我国在世纪之交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而西部地区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人力资本短缺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本文以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立论,通过对制约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实行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增加公共卫生投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优化用人环境等措施,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优化配置,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