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不平衡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当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改变那种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偏颇认识和做法,注重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服务能力,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强政治共识建设,能有力消解利益差异,有效弥补阶层差距、极大提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进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中国的政治共识建设面临利益及诉求多元化,文化价值多样化,社会组织及结构差异化等诸多挑战。构建政治共识应通过发展协商民主、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建立社会共识形成的良性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识发展的意蕴,必须将发展置于经济伦理学的检视之下,回答"发展是什么"、"发展为了什么"以及"如何对待发展的代价"等问题。传统的发展观缺乏经济伦理意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其结果是发展的代价被普遍低估,而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却被不同程度异化,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要正确理解发展的意蕴,必须赋予发展以新的经济伦理蕴含,把握发展中所内含的反发展倾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人民民主是网络民主的根本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网络民主促进人民民主应该发挥网络民主的全民性,壮大人民民主的主体,发挥网络民主的参与性,推进中国的民主选举,发挥网络民主的沟通互动和汇集民意的功能,改进中国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发挥网络民主的强力监督功能,强化中国的民主监督等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外民主监督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相监督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是多党合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高度重视我国政党制度中党际间互相监督,积极探互相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监督的有效途径,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必须在强化党内监督意识、突出党内监督重点、创新党内监督体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上下功夫,以推动党内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民众参与议政热情高涨,网络民主在在中国兴起。网络民主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民众直接政治参与,官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协商为主要特点的民主新形式。中国的网络民主由于实现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欲行和可行性的统一。得到了官方的首肯和民众的响应,因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的第一资源,能否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还需要发挥各种制度的激励作用,特别是法律的激励性.创新人才主体性的彰显,其创新成果和利益的保护,创新积极性的激发等都需要发挥法律的激励性.在发挥法律的激励性时,要坚持激励信息有效、强度恰当、监督适当和平衡激励等原则,以充分彰显创新人才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法律具有激励性。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主体性,需要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创新成果和利益的保护,以及其创新积极性的激发等都需要发挥法律的激励性。要彰显创新人才的主体性,不仅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功能,而且要尊重法律对创新人才的激励规律,合理发挥法律的激励性,并遵循激励信息有效、激励强度适中、监督有效和激励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曾经这样讲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问题,自无产阶级执政掌权以来,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