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晚清以降,由于受到西方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双重挑战,素来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丧失了自身的文化自主性。当今中国崛起的现状,激发起了重建文化自主性的呼吁。问题在于,中国崛起作为一项背景性因素,并不足以证成中国应当且需要建立文化自主性。事实上,中国文化自主性的可能及其正当性理由,主要来自于使中国丧失自主性的西方文化本身存在的问题,即西方现代性文化普遍性宣称背后的特殊性、西方现代性话语背后的暴力与压制以及西方现代性危机。因此,中国建立文化自主性的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走出一条具有解决乃至超克现代性危机之可能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法学与政治学的学科关系,关乎知识体系、教学单位与科研体制的构建。晚清时期,中国先是引介了法学包含政治学的欧洲式学科关系、法学与政治学分离的美国式学科关系,而后又创造出政治学包含法学的本土化学科关系,形成知识上的竞争格局。甲午战争以后,主持学堂改革的晚清官僚们大多选择了最符合自身观念与利益的本土化学科关系,从而塑造了清末法学与政治学的最初发展态势。这一本土化法、政学科关系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少完备性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随着日本有意的知识输出,一套具有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的欧洲法、政知识体系转道日本传入中国,成为寻求深化改革的晚清官僚们的更优选择,欧洲式法、政学科关系由此占据了支配地位。历史表明,晚清法学与政治学学科关系的变迁是知识竞争与权力选择互动的产物,而学术本土化如果不能从概念创新发展到知识体系创新,纵然一时得到权力的支持也终将难以持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