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论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特别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北京老城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思成说,北京老城是保留着中国古代规制,具有都市计划传统的完整艺术实物。整体保护老城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在规划制度层面得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提出老城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伦理学原理>批注>,阐述并分析了青年毛泽东道德必须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精神之个人主义"、主观道德律等伦理思想,并指明其具有反对奴性道德、推进个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城市的进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公共利益、偏离社会公平目标等方面.强化城市规划的伦理价值导向作用可从四个方面寻求解决路径,即理念层面突出公平的伦理精神、主体层面加强职业伦理建设、机制层面促进公众参与的完善以及评估层面强调伦理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其核心"以人为本"也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价值标准.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价值诠释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即以城市中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致力于满足市民物质需要的同时,自觉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的是凸显人本价值的"宜居"与"乐居";尊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虔信、敬畏与奉行。其不仅在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克服当下德育缺乏深度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等有独特的作用。道德信仰的危机或缺失引发了人们对德育的忧思,因此如何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缺位的现象,有效培育人们正确而高尚的道德信仰,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秦红岭 《前沿》2007,(3):91-94
信仰教育的弱化和缺位、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克服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使学校德育过程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德性、道德与幸福的内在关联看,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知情分离、知行脱节、知信疏离等困境。对此必须创新德育路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在德育目的及功能上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价值,在德育内容上加强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教育,在德育方式上强化体验式和实践性课程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道德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健全道德情感的养成和培养方面 ,提出了移情是道德情感养成的重要机制、“双主体模式”是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重要德育模式、美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红岭 《求实》2006,(Z1):224-225
当前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修养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与作用已成为共识。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调查也显示,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给出的12个选项中列第一位[。1]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实践教学在“修养课”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是由其课程的内容、特质、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  相似文献   
10.
“不教而教”:一种主体性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力感、尴尬感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性,导致不能有效建立起适应时代道德精神和大学生特点的现代德育模式."不教而教",便是以传统德育模式中最易被忽视的学生主体性发挥为突破口提出的一种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