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句来自田间的最古老最通俗的民间谚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把它运用于领导工作,便形成了一种抓主要矛盾、抓中心工作、抓关键环节的领导艺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由多种矛盾所组成,矛盾又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主导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转化。一旦主要矛盾得以解决,次要矛盾即可“迎刃而解”。因此,在领导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牵牛鼻子”。周恩  相似文献   
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国的一句著名格言,其意是说,事业的成功,基于科学的预见。科学预见作为一种超前艺术,对于各级领导者来说,如同鸟之于林,鱼之于水,须臾不可缺少。毛泽东同志曾在一篇重要的文章里引用了这句格言。掌握超前艺术的主要表现是:其一,科学预测。遇事思之于前,行之于后,周密筹划,精细组织,能够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争取,善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始终代表着正确的方向。其二,把握全局。对事物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注视着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联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紧扣中心环节。其三,善抓苗头。思路清晰,头脑敏锐,善识“青  相似文献   
3.
居安思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对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并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结果。诸如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贫穷与富裕,这些看似对立的东西,往往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从自身导引出相反或者对方本来蕴涵的因素。当一个国家达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可能危及这种局面的因素也在悄悄滋生;当一个企业活力四射、力压群雄之时,可能出现的软肋和致命弱点也在不知不觉中现出端倪;当一个人走到权力的顶峰、踌躇满志创造新的辉煌之时,可能削弱这种地位甚至促其走向反面的隐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第一次用树叶遮身,羞耻之心便已萌生。自古以来,荣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就是一股不同凡响的激流,尚荣知耻、弃恶从善,从来就是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儒学的经典《论语》里,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能用道德来教育百姓,同时又用礼法来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不但具备羞耻之心,而且能够改过向善。可见,孔老夫子把知耻的分量和作用看得很重很大,已经提升到治国安邦、惠泽百姓的高度上来了。这一点的确具有先见之明。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周公就明确地意识到尚荣知耻对于国家安定的…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的总和,其价值标准表现为一定的威望和威信。日常生活中,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有钱,但不一定有威望;有的人有权,但不一定有威信。为什么?因为,还有高于金钱、权力之上的东西,那就是人格,那就是  相似文献   
6.
高度与深度     
葛泉滋 《党员干部之友》2013,(8):F0002-F0002,1
<正>讲到群众路线,顿时喜上心来。因为,对于我们党来说,它是攸关存亡的"生命线",是根本宗旨的"出发点",是鉴别公私的"分水岭",是检验真假的"试金石",是预示成败的"晴雨表"。所以,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不感到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第一次用树叶遮身,羞耻之心便已萌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自古以来,荣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已经形成一股不同凡响的激流,尚荣知耻、弃恶从善,成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儒学的经典《论语》里,有一句  相似文献   
8.
向大家推荐一篇古文——《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相似文献   
9.
对于领导者来说,其领导能力由许多因素所组成。这里要说的是人格影响力,即在权力范畴以外主要依靠领导者个体的优秀人格来影响、带动、感召群众的一种能力。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的总和,其价值标准表现为一定的威望和威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有钱,但不一定有威望;有的人有权,但不一定有威信。为什么?这是因为,还有高于金钱、权力之上的东西,那就是人格,是品德;还有高于物质享受之上的东西,那就是精神,是灵魂。而这上一个层面,正是人格影响力最本质的内核。它蕴涵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犹如无…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从教育独立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以来,无论其性质如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一切性质的学校,一切形式的教育,培养目标一旦确立,它便对全部的教学活动和实施环节起着决定的规范作用,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又是检验一切学校一切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终尺度。因此,认清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决定性意义,是搞教育、办学校的基本前提。党校教育亦不例外,而且比之普通教育更明显更直接地受到这一基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应该作为探讨研究党校教育规律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