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更是基于新世纪之初对国情与世情的深深思考而作出的现实选择;既包含原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永不称霸的外交方略,更包含新近提出的“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四大要义;既蕴含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挥,更显示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蔡双全 《理论学刊》2020,(4):150-159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中国最早介绍、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起源、价值追求、作用及其在当时中国不可实行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往往不谋而合。由于对社会主义观察、研究和思考的角度以及侧重点、落脚点有所不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也必然存在着一定分歧。梁、孙二人的思想主张集中代表了改良派和革命派对社会主义学说判断、吸收和取舍的不同倾向,彰显出他们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瞿秋白和鲁迅在文艺思想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瞿秋白主要是从革命与文艺外部关系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中心思想是"武器"论、阶级论、大众性,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强烈的功利色彩;而鲁迅则是从文艺固有的内部规律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强调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作用,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和内部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罗敦伟等人从时代发展潮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保护中国幼稚民族产业利益与安全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必要性。而素来秉承自由主义理想的胡适等人,认为实施"统制经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弊端,诸如"与民争利"、官僚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力主"自由经济"。这场争论对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利弊有了一种较为清醒的认识,加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蔡双全 《求索》2014,(5):148-153
孙中山的党魁制,是他从反省和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出发而不得不采取的一时权宜之计。在当时激烈、残酷的军事时期,在党内采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又符合当时革命党内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黄兴则相对忽视了民主革命严酷的政治军事形势,其认识未免偏颇、肤浅。在这一问题上,孙中山的确比黄兴更富有远见,更深邃。因此,孙黄当时分手,主要责任在黄而不在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