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政府与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公共组织,他们之间并非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伙伴合作关系。正因如此,决定了体制转轨过程中政企关系始终是牵动政府和企业神经的关键问题。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的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转型是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的。沿着逐步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父子关系”而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伙伴合作关...  相似文献   
2.
人才智力支撑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本。目前农村有增无减的人才资源外流状况,弱化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剧了人才智力的"空洞化",造成新农村建设目标与现实的逆向。为此,必须转换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训的理念与着力点,在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针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乡土人才"。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加快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聚力和吸引力,留住农村现有人才队伍,并吸引学有所成的农村学子及有创业本领的农民工回乡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外力注入"和"培养本土"人才的"有机融合"。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和农民的"利益获得"紧密结合起来。否则,乡村人力资本困境仍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及其能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赵泉民 《理论探索》2008,(3):116-119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是适合本地特色或有利于本地优势发挥的规划者,是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氛围的营造者,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者,是各类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培育者.但这些职能的履行经常受到政府能力不足的掣肘,因而必须从转变政府施政理念、创新政府体制、合理分权和下放权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及人力资源开发和依法行政等方面,来提升政府公信度和政府能力.  相似文献   
4.
结构失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的根源。要改变这种失衡的路径,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助推政府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政府的科学发展意识、市场经济中"守夜人"角色意识、处理问题的系统意识以及强化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变数"非常多,农民是按照他们从组织者那里获益多少来决定其政治参与的程度。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化来积极介入生产活动这一农民生存的"核心地带",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更主要的是满足并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待遇,由此赢得了他们的信念支持与政治认同,最终促成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这一过程折射出党或政府的信念、目标或政策在其大众化、社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社会动员的问题,即在民众这一层面上怎样才能顺畅地让他们实现从"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的有效转换。深思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乃至于政府的制度的有效供给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基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核心所在。农民组织化和发展合作经济是以“行为主体”的一定素质为前提的,即商品生产者自由个性的觉醒、经济理性的成熟,作为契约主体的独立人格的存在以及社会交换关系的发达。而这一前提的获得,是需要确立农民在经济市场化过程的市场主体地位,促使其个体主体的“主体性自由”的实现。为此,政府的制度设计和进行制度安排时应遵循的理念是:市场机制和政府适度干预并重;理顺现行农村各种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经济支持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组织化营造一种自主性的空间,而且这也是农民理性由传统“生存理性”转向现代“发展理性”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视野下的新型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农业,最终所要求的是农民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需要大量的有现代化视野和素质的农民来实现和支撑,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为此,整个中国社会需要确立"农民教育"和"教育农民"的意识,从中提升农民的职业观念、经营素质,培育起他们"终身学习"、"知识致富"、"现代生产"、"全球竞争"等理念,进而实现中国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就是制度转型,这一实质内在决定了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协同共进成为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主基调.但是,现实中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出现了“断裂”导致了制度“内卷化”:制度供求之间“错位”致使制度效率不高;制度公正性不足影响了制度质量和人的发展;非“遵守”而是“利用或绕开”制度的制度理念弱化了制度执行.改变此种境况的根本路径,就是以经济民主推行为渠道强化制度公正性建设:制度供给理念上走出精英们“关门”进行制度设计怪圈,走向以民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制度形成理路;培育民众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现代人格发展.这是制度建构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内在机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孜孜以求和努力而行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