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转型是当前中国一个极其重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围绕意识形态转型的动因、特点、历程、路径选择、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转型中的贡献等问题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的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须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主要通过信息轰炸和信息伪造两种方式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缘于网络技术的特点及资本、权力、敌对势力的操控。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操纵性极易引发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导致社会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3.
从“管理”到“治理”的跃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转型,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管理和治理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政方式,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从管理向治理的跃迁,在国际范围内主要缘于世界银行的大力推介、一些社会学科领域的范式危机、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福利国家政策危机与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则主要缘于传统管理方式困境的促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要求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解放。从“管理”到“治理”的跃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发展在推动人际平等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引发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既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贫富分化,也体现在个体和人群在网络的接入、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的吸纳和生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网络政治参与不平等性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难免会导致网络参与权、话语权的失衡和社会的断裂,从而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延安时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形成的党的优良作风和风范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精心培育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价值层面的内容,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
网络监督是网络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具有监督主体更加广泛、监督客体更加全面、监督成本更加低廉和监督效果更加显著等诸多优势。如果利用得当,必将极大促进中国政治监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理性化是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效应之一,主要表现为参与极端和参与盲从两种形式。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主要缘于网络技术特点、网民结构失衡、群体极化效应、现实中负面情绪在网上的折射等。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戕害政治民主、侵蚀政治稳定、危害社会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基本搭建了党内民主制度架构,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延安时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启示着新时期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内民主观,必须坚持党内民主制度化取向,不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在加强实体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落实机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的研究,进一步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必须加强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大会。全会除了对五位一体及党建、国防、军队等领域的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外,还在制度改革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同时,全会所要进行的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改革要突破的是思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积弊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因而又是对以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