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基本方向,如何实现这个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范例。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此步履艰难是不足为怪的。笔者结合七中全会文件的学习,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研究。(一)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尤其如此。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恩全集》第24卷,第174页) 资本周转的核心问题是速度问题,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关键又是缩短资本周转时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了毕生精力完成的宏篇巨著。长达三百多万字的《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解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这对于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为我们留下的一座宏伟壮观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犹如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各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一)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发现,解决了分析社会经济形态的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虽然几经变革,但是实践却反复证明,个体经济的存在是必要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这种补充作用不仅现阶段是需要的,在四个现代化实现以后也是需要的。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经济特别落后是我国一个特点。旧中国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1949年全国解放时,我国近代工业十分薄弱,钢只有十五万八千吨,从鸦片战争到全国解决的一百零九年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只有一百亿人民币。农村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机遇,不失时机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争取经济上新的台阶。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还必须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尤其要同本国的财力相结合,投资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所谓同国力相适应,指的是同本国的财力和向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如何对待商品经济,是我国建国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反复折腾的一个问题。对于商品经济我们有时发展它,但更多的时候是限制它,甚至想消灭它。究其原因,主要是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了,把商品经济同一味追求利润,破坏国家计划,导致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了。因此,长期以来把商品经济当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二次大战以后获得迅速发展和完善,并成为各国政府议事日程的重要内容,成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国家以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其经济特色而著称于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臻完善从而使它起到了资产阶级用军事强制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安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战后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9.
把社会主义划分成若干阶段,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再认识在理论上的体现,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成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但是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身划分阶段。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制定我国现阶段方针政策的根本前提。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那些经济方面的特征,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