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信任的核心要义是伦理普遍性,实质则是公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诸领域伦理普遍性诸形态的信任问题。政治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在权力,要强化规范性的伦理建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严治党,确保权为民所用;经济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财富分配的正义性,对公权与财富私通、市场主体间恶意竞争要零容忍;文化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真、善、美,产业化过度是文化领域伦理普遍性祛魅的直接诱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事业发展,确立讲政治、扬正气、促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伦理风尚,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气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伦理。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主体意识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今社会涌现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主体意识的消极样态难免影响到这一特殊群体内在潜能的有效生长.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健全的主体精神,对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人们物质财富的丰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困惑。物化意识的凸显,科技理性的泛滥,道德信仰的缺失及休闲生活的失位,导致了人们生活意义的迷失。社会的现代化在于人的现代化,在小康社会建设的征途中,离不开具有健全精神世界的现代主体。因此,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偏失根由进行合理分析及对实践对策进行理性探讨在当前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由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民工潮",一方面使农民工从原始束缚中获得自由,确证了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在陌生环境与竞争压力面前,他们也倍感孤独与彷徨,在"消极的自由"中却无法得到真实的安全感。"城市化"弊端的克服,一是农民工要确立积极心态、提升个体素质;二是城市要注重人文关怀、拓展归属意识;三是政府要消除制度壁垒、确保农民权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生互动中使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得以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间的价值托付,公共信任建设目标在“信任”而关键在“公共”。基于此,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规范力要求伦理规范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时,强化伦理规范践行效果的监管与反馈,谨防知而不行的伦理伪善;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伦理监督力强调监督的伦理本真是求真与向善,突出道德信用机制在伦理制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教育实践力要求家庭监护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府应以公共事件为契机公开而透明,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共信任建设中的道德引领力倡导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道德引领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尊重、效法道德榜样的伦理风尚,舆论传媒则要秉持职业良心,以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夯实道德引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道武  卞桂平 《求实》2016,(10):22-27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行为"进行三重阐释:意愿、被迫及无知。现实中的行为乱象属于复杂的矛盾体,因而趋于"被迫的意愿"。其存在表征是"善念"与"善举"的分离,根源在于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实质则是社会变迁所催生的伦理难题。消解意愿中的"被迫性",须诉诸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的双向构建,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生态中促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卞桂平 《求实》2012,(7):14-16
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既是"伦理"形态的存在,也是"道德"形态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从"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的过程,其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形态动态生成过程。即由"伦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向"道德"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内化的过程。其根本关节点在于"化大众"。只有把"伦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最终落实为个体内在的"德性",并且贯彻到日常中的"德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最终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从不同侧面树立了三个不同的道德示范典型。《愚公移山》因与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相通而彰显出典型的实践价值,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示范的精神支点。立足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愚公移山”的四种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笃行精神、“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知难而进”的历史主动精神。这四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的历史情境下“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困境与多方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所凸显的消极依赖意识、自我封闭意识、唯我独尊意识及放任自流意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瓶颈。当前,塑造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着力提升留守儿童独立自主意识;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创新留守儿童德育培养新模式;落实政府相关决策,夯实留守儿童精神关爱的现实基础等方面,经多方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回眸与展望: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民主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主体素质的内在要求。重点应从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弘扬先进文化、培育主体精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农民权益等四个方面建构农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